漫行北滨路 文/杨翠 江北是一块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抗战时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所在地就在江北盘溪,是当时中国最专业、最知名的美术学府,这里大师云集,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大石坝石家花园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居住过的地方。今天,我想好好沿着江北滨江路找寻城市的文化记忆。 一手机、一背包、一自行车,便是说走就走的开始。其实,这个说走就走的开始也是酝酿了许久,哪怕它离我家很近。这条滨江路漫行步道自从被打造出来,我就爱上了。它有别于南坪的南滨路,有别于渝中的长滨路,有别于巴南区的巴滨路。相反我更喜爱它在人文生活气息上的惠民。怎么的惠民?那就和我骑着嘎吱嘎吱的自行车一路走走看看去。 可能是因为我要来,太阳便躲了起来。我要走的北滨路段是从石门大桥至嘉华大桥这一段经打造后的漫行步道。可以顺着步道漫步、跑步,可以骑自行车。在红色步道起点处写着“北滨漫行步道起点”,有两人坐在旁边椅子上休息,身边放着两辆自行车。眼前的嘉陵江开始枯水,江底呈门型的两块石头露了出来。石门大桥名字的由来据说也是因这两块石头而得的。远远望去有点像我们学车时的限宽门,可以想象古时船过石门时的险和难。 北滨路临江的人行道设置有漫行步道,桥下面也设置有漫行步道,一红一蓝两条道像彩色的绸带一直伸向远处。行至到红岩村大桥下,步道边的栏杆上挂着两个牌子。一块写着“嘉陵江畔交谊舞定点”。另一块写着“便民健身点位”。此时这里没有人,但可以想象一群人有说有笑地在这里跳舞的生动画面。 我听到音乐声传来,远远望去,离江边有一块很平坦开阔的地方,用地砖进行了铺装,一群人穿着海军装,戴着红领巾,挥着红旗在一边唱一边拍摄。我赶紧蹬车前往那里。旁边草地上两个人坐在天幕下喝茶,嗑瓜子,聊天。我一屁股坐在近江的石地板上,看江水从眼前流过,岁月如此静好。花开自己的花,草长自己的草,云动自己的云,江水流自己的世界,北滨漫行步道用一种漫的胸怀让时间都定格在了一幅和谐的画卷里。 桥下十字交叉口可以走到江边来,我才想起这里是“洋炮局1862”段。它在上海叫洋炮局,它在南京叫金陵制造局,它在重庆叫第二十一兵工厂。在嘉陵江畔,爬坡上坎,它是抗战时期不屈不挠的钢刀。洋炮局1862文创园书写的是一种不忘历史、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 渴望一辆自行车独自骑行那是童年深处的梦,今天在北滨漫行步道让我找到了这种梦的感觉。蹬车的劲又来了。后面这一段是真正在桥底下,而不是二级马道。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我可能还不会用我的变速车,蹬上坡还是比较吃力。但是握紧车头冲下去的感觉,那就是在风中飞。我发现路上只有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远处天空的黑云有些压下来,空白处的云拉出天空的弧度,天空和城仿佛是铺展开的一幅素描,明暗清晰,线条分明。 骑到一处玻璃房处,我停了下来。喝茶,看书,码字。在北滨路上遇上一场雨,不会让在漫行步道上的行人脚步匆匆。可以选择做一个疯狂的人,在雨中漫步北滨路;也可以像我一样选择一个可以看书、喝茶、听雨的书屋或咖啡屋。北滨路的惠民在于走不了多远就有可以歇脚的店,或者公共休息屋。让你觉得既远离了城市的繁忙,又不缺少烟火的热气。 雨停下来了,我骑上自行车继续前行。滨江路上的漫行步道较桥下的漫行步道平坦,不用担心骑车的体力,可以把精力放在漫骑的舒适上。哼个小曲,吹吹口哨。一路上各种各样的花开过去。草丛中开出来桔黄色的萱草花,一棵树上簇拥一团团粉红色的三角梅,长条椅围出的花台布满黄金菊,常绿灌木朱槿开出的扶桑红,漫行于北滨路上如同漫行在一座长长的花园廊道。 还不止这些,沿途的木条休息长椅很多,两三米间隔就有一个,不会让你觉得走累了想坐一会儿却找不到椅子。每个长椅的背上都包着有质地的布,上面写着不同的文字,一路骑过来,每一句文字都在洗礼内心。我随手摘写几句:“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且行且看且从容,且停且忘且随风”“你无法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这样走心的文字每条长椅上都有,随便你坐在哪条长椅上,看着江的远处,那些不如意的事,都随风而散了。 行至随棠书苑,石门大桥就近在眼前了。我回头望了望这如花园长廊般的北滨漫行步道,明天阳光照耀着时,它又将是另一种漫行的美。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