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瞭望|什么是年轻人追求的“县城感”?

2024-7-16 09:28 |来源: 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最近,县城很火。

打开社交媒体,县城文学”“县域旅游等话题下动辄上千万的播放量,让县城题材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与此同时,北漂十年,输给了县城中产等叙事方式的流行,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县城青年的生活状态,激发了不少城市青年的县城想象

过去人们总说,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装不下灵魂。当县城感重回年轻一代的语境,是否意味着县城这一场域正在发生变化?潮流之下,究竟什么才是年轻人追求的县城感

▲傍晚的巫溪县柏杨河公园,河水静静流淌。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县城,比乡村大,比城市小。

《新周刊》在前不久推出的专题杂志《县飘》中的一篇文章写道:站在县城高点,不难嗅到田间的稻香,也不难望见遥远的高楼大厦。县城就像是乡村与城市的过渡地带,也是两种生活方式的交汇之地,可以承载不同群体投来的目光。

一方面,流量的井喷改变了关于县城的传统叙事方式,为县域注入新的活力。网络流量往往也是注意力经济的风向标,大量流量涌入县城,也为县城带来了新机遇。

走不出的浪浪山,到如今年轻人主动寻找县城感,其中暗含着人们看待县城的视角转变。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自然风光、风物特产、民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县域资源,得以在互联网的助推下酝酿出爆款,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一些县城贫乏、无趣的认识。

比如今年初夏,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爆火,为当地文旅带来了泼天富贵。仅端午节期间,阿勒泰地区便接待游客87.23万人次,同比增长42.58%,实现旅游收入7.42亿元。

但另一方面,县城感的标签化也进一步加深了一些人的认识偏差,容易让县城陷入自证陷阱。时下流行的县城文学”“县城美学往往将镜头对准县城复古、忧郁的一面,就像这类短视频常用的背景音乐走不出,看不破的歌词一样,给大众营造了一种伤感、无奈的情绪。

不少网友表示,所谓县城文学实际上是在强化对于县城的刻板印象,与今天的县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对于很多真正关心县城发展、热爱县城生活的人来说,除了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他们同样期待精神、文化领域的重塑,县城的形象更不应该被老旧和悲情强行加戏。

事实上,县城文学的出圈本质上就是一种自信和发展的体现。随着县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精神层面的日益富足,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趋于多元化,主动晒出县城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县城文学流行所产生的不同声音,县城自身已无需再证明什么。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奉节县,有着“中华诗城”的美誉。舒鹏 摄/视觉重庆

当我们在谈论县城感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直观来看,县城感里有当下年轻人寻觅的松弛感。生活节奏慢、城市客流小、物价相对较低……许多小而美的县城在社交媒体出圈,与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比如浙江安吉、福建平潭、广西阳朔等,这些地方难得的松弛感,为年轻人提供了稀缺的情绪价值。

此前流行的逃离北上广话题,已经显示出年轻人对大城市祛魅的信号。而年轻人转向对县城感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关于内卷或是躺平的被动抉择,而是年轻人拥抱另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

年轻人重拾县城感,也是在寻找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南京师范大学从事乡村社会研究的邹农俭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县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有意义,它是中国行政建制资格最老的。县城作为县级行政单元的核心地带和行政中心,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年轻人虽然从县城走向了城市,但依旧有着难以割舍的县城情结

比如在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中,县城题材的文艺作品始终有一定的市场。贾樟柯早期的电影《站台》《小武》至今仍被不少人津津乐道,刘森的歌曲《县城》、五条人的专辑《县城记》,以及近年来热播的《漫长的季节》《去有风的地方》《县委大院》等影视作品,都有显著的县城元素。

有人说,没有县城,万万不能。在快速现代化中,年轻人以县城情结强调身份认同和地方认同,也是对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怀旧与回归。

与其说追求县城感,不如说追求的是稳稳的幸福感”“获得感。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居民在县城也能感受便捷与高效,同时能够享受别具一格的人文环境,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时,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今天,在县城看场电影,喝杯咖啡,下班后与三五好友小聚,感受县城的夜经济和烟火气,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日常。

与此同时,新的消费业态和场景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机遇,不少人还在小县城找到了充实又惬意的神仙工作。在县城,幸福也可以很具象。

▲开州区汉丰湖景色宜人,与城市建筑相映成景。王晓宇 摄/视觉重庆

在更宏观的时间线上来看,县城就像是一代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腹地与精神原乡。从逃离县城到奔赴县城,县城感的流量盛宴之余,也有更多值得捕捉的信号。

透过符号化的表象,一个个更加真实的县城值得被看见。互联网缩短了城市居民与县城的距离,但往往也容易在屏幕之间形成隔膜和滤镜。在记录和传播的过程中,一些针对县城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言论不时沉渣泛起,伤害了一些县城的城市形象和人民感情。

时至今日,县城早已不能简单和落后、贫瘠画等号,年轻人追求县城生活也不代表摆烂”“躺平。对于县城感的体验,与其在互联网上捕风捉影,不如迈开脚步,到真实的县城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时代巨变下的真实场景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动情境。

勇敢地做县城青年,小县城未尝不能有所作为。近年来,人口回流和产业下沉在一些县城成为常态,不少地方配套出台了友好的人才政策,吸引年轻人前来干事创业。2022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也明确,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县城与都市并不对立。对于有志服务基层、建设家乡、锻炼自我的青年,更应该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信念,做好个人规划,发挥专业所长,踏踏实实干事创业。无论大城小县,对于有理想、有干劲的人而言,哪里都可以发光。

于细微处着笔,书写新时代的县城文学。前不久,董宇辉走进中华诗城重庆奉节,他认为现在大城市会变得千篇一律,而要探索城市的精髓,要往周边走。县城之所以令人向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具备千县千面的独特魅力。

因此,各地也要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护好在地文化,同时积极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县域品牌,主动掌握符合年轻人审美需求和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推介手段,擦亮县域特色金名片,才能让县城文学持续火下去。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县城文学,对于县城,有热捧,也就有争议。唯有走进县城,才能真切地感受县城之变,看见县城之美。


原标题:什么是年轻人追求的“县城感”?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