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马鞍山·堂里 5个隐藏机位

2024-7-22 11:2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马鞍山·堂里园区内

青砖黛瓦,堂坝老院;古树参天,街巷相连。这里有极具重庆特色的山城老巷,也有气势恢宏的城市地标;这里讲述着老重庆的人文故事,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风采荣光。这里,是重庆马鞍山·堂里。

本土风情的山城街巷

从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曾家岩站3号出入口出,朝重庆大礼堂方向步行10分钟,即可抵达重庆市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马鞍山·堂里位于渝中半岛,是典型的山城聚落空间。

2016年,重庆人民大礼堂及马鞍山片区被纳入重庆市十大传统风貌区,渝中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修缮保护工作,对片区内32栋特色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后的马鞍山正式命名“马鞍山·堂里”。堂里园区内,分布着青砖黛瓦的民国风情建筑和中西结合的小洋楼设计,数座小院各具特色,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建筑群。

见证时代的城市地标

重庆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正是坐落于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内。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始建于1951年,竣工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作为重庆的地标性建筑,大礼堂见证了重庆的变迁,承载了无数重庆人的记忆和情感。如今的大礼堂不仅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各种文艺演出、音乐会和戏剧表演为市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大礼堂广场上日日游人如织,市民在这里跳舞、练剑、遛鸟、放风筝,是放松心情的好地方。站在大礼堂的高台基上,俯瞰人民广场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可以一览山城的庄严与辉煌。

国风古韵的打卡胜地

马鞍山的过去,是群贤毕至,人杰地灵;马鞍山的今天,是广开怀抱,迎来送往,将城市风物尽数收藏。如今的堂里,已成为了新晋的打卡胜地,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拍摄的游客,各种“隐藏机位”更是层出不穷。

机位1

园区中心——观堂阁

观堂阁

园区中心矗立着一座红色古朴建筑“观堂阁”,这是马鞍山·堂里的特色景观,也是打卡大礼堂的独特机位。登阁四望,视野开阔,渝中区的盛景尽收眼底,现代都市感与历史厚重感在此碰撞出独特的魅力。

机位2

大礼堂合影——观景平台

观景平台

沿着城墙行至观景平台,大礼堂的穹庐金顶骤然入眼,飞檐翘角和琉璃彩瓦在绿树的掩映之下,呈现出犹抱琵琶的国风之美。

机位3

国风写意——雁冰楼红墙

“雁冰楼”边有一面故宫同款红墙,夕照时分,墙角竹影浮动,墙上光影交织,此时在红墙前打卡拍照,既有中式留白的空间感,又有国风写意的意境感。

机位4

名人故居——沈钧儒旧居

沈钧儒旧居是一座两楼一底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复古洋楼错落分布,门廊砖墙厚重坚实,一方小院幽静雅致,黄墙青瓦布满岁月痕迹,雕梁画栋上精美的图案更显古典之美。

机位5

园区边缘——崖边坡道

沿着园区边缘的坡道漫步,可以看到一处高大的拱形石门。以石门作为前景,弧形的门洞、门上的斜枝、门后的城墙、墙外的建筑,共同呈现出层次分明的框架式构图,恢弘大气。

打卡贴士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免费

轨道交通:轨道交通2号线曾家岩站3号出入口/轨道交通10号线大礼堂站1号出入口

欢迎上厢遇“广场” 让你的打卡照出圈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蔡静 实习生 张钰琳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