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重庆市沙坪坝区经信委、农业农村委、商务委、文旅委、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指导的重庆第六届88麻花节(下称麻花节),在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启幕。其产业大会、泼水音乐节一一上演,为业内人士和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麻花盛会。期间,重庆市烹饪协会“中西面点专委会”筹备组授牌仪式也在开幕仪式上举行。 重庆第六届88麻花节之音乐节现场 “换个视角看重庆麻花产业” “陈昌银麻花是重庆市级非遗、重庆老字号,作为‘磁器口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我对重庆麻花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我想,今后得换一个视角去看重庆的麻花产业。有专家曾经对我说,麻花的使用场景消失了。也有人说,麻花如今已不在必买清单内,是如今的‘弱势品类’。还有人说,只有到重庆才能想起重庆的‘陈麻花’。听到这些话时,我开始反思,全国市场的麻花产业到底怎么样?重庆麻花人不想做井底之蛙。我们始终相信,重庆麻花企业未来可期!”启动仪式上,重庆市磁器口陈麻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学武的这番开场白,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2024年麻花行业白皮书》发布现场 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户邑致辞时提到,磁器口古镇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超过1700万人次,入选了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陈昌银麻花为代表的餐饮品牌,已发展成为重庆的特色小吃名片。 “陈麻花”品鉴台 据重庆晚报记者了解,此次麻花节上,由陈昌银麻花、撼地数科联合发布的《2024年麻花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麻花这一常见的休闲食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发展指引,也标志着国内麻花产业正着手建立更规范更完备的市场体系。 重庆麻花品种居全国之最 这是重庆麻花行业第二次发布此类白皮书。白皮书显示,麻花这一传统食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意思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麻花被称为“寒具”,宋朝时期称为“缠臂金”,清朝时期称为“铰链棒”。 白皮书还显示,目前中国麻花产业从上游的面粉、食用油供给到中下游的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经过多年发展,重庆在麻花产业上已经抢得先机。其代表性企业陈昌银麻花,建立了中国麻花博物馆,近年来还累计开发出菠菜、黑芝麻高钙等40多种口味的麻花,品种居全国之最。其中,从川渝名菜歌乐山辣子鸡中得到研发灵感的“辣子麻花”,不仅为全国首创,还深受“90后”“00后”年轻消费者喜爱。 重庆“辣子麻花” 重庆晚报记者从白皮书中查阅到,由于主要材料、辅料、制作工艺的差异,我国形成了筷子般长的北派麻花、制作精细的南派麻花、天津大麻花和新式小麻花四大流派。国内当下有16万家麻花产业链相关企业,近五年企业平均增速达10%,麻花产业带动了170万人就业。而麻花市场主要集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市场份额约为62%和38%。天津、北京、西安、重庆等八大重点城市,是国内麻花市场的发展核心。在麻花产业营收中,重庆排在陕西、天津、安徽之后。从生产效率来看,重庆排在全国第三。 重庆消费品工业近年发展迅猛 “经过调研发现,麻花产业存在个体户多、产品质量不稳定、议价能力低、利润空间不高、行业头部企业缺乏等不足之处。但随之而来,麻花产业也面临诸多机遇。比如市场潜力大、产品未来呈多样化发展、有品牌化和高端化趋势,尤其在生产和销售的方式上,将迎接数字化和电商化转型发展。”杨学武提到,在分析消费者需求时发现,消费者选择购买麻花时最关注的因素仍然是产品的口味,“成分、健康”排在第二位,第三则是产品价格。现代消费者还重视麻花包装设计和使用的便利性。 “磁器口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学武 “不久前,由知名主播董宇辉领衔的“与辉同行”重庆专场直播,就让重庆好礼‘陈麻花”火了一把。这无疑说明,重庆麻花产业已具备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杨学武说。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麻花食品在内的重庆消费品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按照《重庆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消费品工业规上产值到2025年将突破5000亿元。但早在2022年,全市消费品工业产值就突破了5050亿元。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实习生 雍晓雨 (主办方供图)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