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里的反思——观电影《抓娃娃》 文/刘秋娟 电影取名《抓娃娃》,顾名思义:“一切从娃娃抓起”。抓好了娃娃,娃娃就有了光明的未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不重视孩子教育,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不成器、不成材、不成人。谁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父母肯定是第一责任人。“抓娃娃”是摆在每一对父母面前的重大课题。 电影的主人公马成钢作为“西虹市首富”,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大儿子牛大俊,在富养和散养模式之下,只懂享受不知刻苦让父亲对其彻底失望。为了不让二儿子牛牛(后被父亲改名马继业)重蹈覆辙,他决定换一种培养模式——穷养且精养。培养目标是将孩子塑造成企业继承人,一个具备管理才能的领导者。 他的穷养,除了物质生活条件差,其余一点也不“穷”。他为儿子搭建了一个“楚门的世界”,除了父母是真实的关系,其余一切都是虚假的,甚至包括虚假的亲人奶奶。聘请的教育专家李老师(剧中扮演奶奶角色)培养孩子孝顺、诚信等品质,聘来的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各科老师扮演邻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传授学科知识。马继业在睡觉前听的是邻居专门为他弹奏的钢琴名曲。为了锻炼孩子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奶奶安排外教与孙子在路上巧遇,借以重现英语教材里的生活情景,进行真实的对话交流。 支撑虚假的、贫穷的艰苦环境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十几年的持续跟进。虽然电影是荒诞的,但细节又自然真实,马成钢这个人物集合了众多家长的特点,是千千万万父母的缩影。 在庞大团队的精细管理控制下,马继业逐步达成目标,成为了父母眼中无比优秀的孩子,他善良孝顺、意志顽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理财意识,成绩优异。然而,功败垂成,马继业最后高考交了白卷,并在上面画了一只展翅的雄鹰。 超级玩家的娃娃为何从手中掉落?这样的教育为何失败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当作掌控的物品,忽视孩子真实的需要。在马成钢的逻辑思维中,教育的成功在于儿子能考进顶级学府。于是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例如,以欺骗的方式毁掉孩子想进田径队的梦想,让孩子唯一的异性好朋友转学,以奶奶的假死来激励孩子考上大学。当马继业因为奶奶的“去世”而哭得撕心裂肺时,他旁边的所有人都在假装悲伤,却又忍不住笑。这是该部电影里最荒诞的情节,极度讽刺了父母如何残忍地漠视孩子的真情实感。 马继业的痛苦和恐惧在于自己是玩偶,人生被父母彻底地监视与操控。这不仅让他对世界的真实存在产生怀疑,精神世界崩塌错乱,更是让他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尊严,这是何等的悲伤。 电影留给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尾,马继业以704分的高分考上了体育学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他满足地抱着垃圾瓶子在跑道上奔跑的时候,令人心疼心酸又欣慰。最终,他拯救了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生命应当演绎各自不同的精彩。诚如电影片尾曲所唱:“别流泪/为我鼓掌/那才是我要的爱/别为我好/请为我叫好。” (作者供职于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