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磕到了!这些地名自带“CP”感》报道见报后,网友“南枝向暖北枝寒”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当天不少网友在原帖留言加入讨论。从重庆地名的“CP”感,聊到山城各个角落。就像网友总结的,地名是城市的缩影,重庆地名风格多样、别具一格,每一个都自带一股独特的“范儿”。 文艺范儿:藏于地名中的诗意 重庆,不仅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更是一片诗意的乐土。鹿鸣、栖霞、白沙、黛湖、紫薇路、星月湾、青木关、滴水岩、黄葛晚渡……这些雅致的地名乍一听,就可以脑补出一幅幅美景。 位于轨道交通2号线上的佛图关以前称浮图关,据百度百科显示,“佛图、浮图”源于楚语“於菟”,意为老虎,故佛图关意为虎关;位于永川西南部的来苏镇,是川渝两地交汇的重要廊道,其名“来苏”的由来与著名诗人苏东坡有关,据清乾隆《永川县志》载“永川有镇,名曰‘来苏’,东坡曾游历至此,因名”;位于渝北的茨竹镇,境内外多生“茨竹”,奇茂壮观,因而得名;位于云阳的栖霞镇,因当地著名景点栖霞宫得名,曾是秦末名士隐居之地;位于南岸区的海棠溪,曾是重庆繁华渡口,也是文人墨客颇为青睐的游玩之地。唐代女诗人薛涛曾游重庆得见海棠溪胜景,留下诗篇《海棠溪》: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纱。 重庆的诗意,不仅来自文艺的地名和优美的风景,更在于那份深藏于地名中的文化积淀和岁月流转。漫步重庆,仿佛置身于一幅不断展开的长卷画轴,一笔一画都描绘着山水的灵动与历史的悠远。 随性范儿:重庆人的“松弛感” 除了优雅动听的地名,重庆也有许多看起来非常“随意”的地名。 例如以姓氏为名的地方,可以凑齐百家姓了:唐家沱、李家沱、袁家岗、陈家坪、杨家坪、苏家坝、赵家坝……这些地名有种“豪门大戏”的即视感,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重庆的历史。 以动物命名的地名则让重庆像一座“森林动物园”。虎头岩、鸡冠石、猫儿石、牛角沱、白象街、狮子坪……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找到。这些名字既接地气,又充满生活气息。 而像李子坝、枇杷山、梅子坡、黄桷垭这些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如同重庆的山水,带着浓厚的自然气息,让人感受到一份与大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重庆的地名还可以从数字一排到万:一碗水、两路口、三溪口、四小区、五里店、六店子、七星岗、八公里、九龙坡、石(十)桥铺、百货街、千厮门、万寿路。这些数字地名像是随手一挥,却又精准地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层层叠叠。 在重庆,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风趣又洒脱的地名,在随意中透出一股大俗大雅的气质,更凸显了重庆人那份独特的“松弛感”。 形象范儿:写在地名中的“地方志” 很多人一定有疑问,重庆地名为什么老是坪、坝、沟、坡、岩……听起来过分“接地气”。事实上,这些地名记录着重庆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犹如为这座城市写下的一部“地方志”。 重庆是山城,因此许多地方因山形命名。例如“坝”字在重庆地名中频繁出现,因为它代表了适宜生产生活的平坦之地,如李子坝、沙坪坝、大石坝等。“坡”指山与坪、坝间,呈倾斜状的地形过渡地带,重庆地名中就免不了这坡那坡。“垭”指两山间的狭窄之处,垭口处往往多风且是交通要道。“塝”指田边土坡以及沟渠或土埂的边,最早源于湖北一带,“湖广填四川”时被移民们带到重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黄泥塝。 重庆作为江城,水系发达,其地名中也充满了与水相关的词汇。“溪”字在重庆地名中极为常见,如海棠溪、黄沙溪等。“沟”字则更多地用于描述短小且落差较大的山区河流,如大溪沟,揭示了重庆丘陵地形下的水文特征。此外,还有与水形态相关的“沱”,沱内水面开阔,往往成为港口如李家沱、牛角沱等,展现了重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地名通过简洁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城市的自然地理,也传递出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录着这片山水的演变与传承。 加入厢遇一起找搭子、聊话题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蔡静 实习生 张钰琳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