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顾长卫执导,葛优、王俊凯领衔主演的电影《刺猬》8月23日正式和观众见面。王战团和周正这对忘年知己间的惺惺相惜令不少观众为之动容,两人彼此支撑冲破世俗桎梏奔赴心中彼岸,即便不被理解,依然为理想执着奔赴。影片将王战团和周正一家的笑泪往事搬上大银幕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治愈心灵的力量。电影一经放映便揽获好评,在荒诞幽默的氛围之下,唤起了来自观众心底的深深共情和久久思考。 看点一: 治愈内耗击穿共鸣?在电影中寻找不被“卡住”的力量 今日,电影发布片尾曲《何事梦里求》MV,伴随着轻快悠扬的音乐,葛优搭档王俊凯惊喜合唱,将王战团与周正的人生态度向观众娓娓道来。作为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他们的人生屡屡被“卡住”,王战团行事荒诞不经,常被视作“疯子”,而周正自幼身患口吃,也被家人当成“病人”看待。但他们也凭借着一份难得的清醒,让被“卡住”的人生得以重新找到出口。他们并未就此沉溺于周遭冷眼,也并未在辛酸往事中困守不前,正如歌词所唱,“烈酒一口入喉,敬往事它不可留,三餐不过斗米,何事向梦里求”,知己相伴,将辛酸往事一笑而过,抛却内耗和纷扰,难得糊涂,乐得逍遥,不改赤子之心,依然向往心里的“太平洋”,不求人人皆懂,只求彼此相惜,“只愿一醉方休,再笑谈那爱与愁”。 ??????恰到好处的年代气息为歌曲增添了几分别样金曲质感,在影片行至尾声之时,唤起不少观众的内心共鸣,被赞为“神来之笔”“心被治愈了,眼泪却跟着掉了下来”“回想到自己经历的种种,内耗人士找到了自己的赛博解药”。“逍遥梦里逍遥游,劝君莫烦忧”也正是这部电影送给每一位观众的祝福,正如电影宣传语“愿你我都不被生活卡住”,影片的治愈气息透过银幕,不断向观众释放着慰藉感,让人看到自己、代入自己。电影今日也发布了一张公映海报,画面中王战团和周正笑着相依于海边,王战团伸手遥指前方,仿佛心中梦想彼岸就在不远处。这一幕也令不少观众感到暖心,声称两人终于一起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太平洋”,弥补了电影中的“意难平”。 看点二: 姑侄踏破陈规听从内心做自己?暖心忘年交吸引观众携知己共同观影 影片中,王战团与周正之间互相支撑、彼此救赎的情感羁绊令人备受感动。王战团是那个为周正撑伞的人,而周正也同样把王战团放在特别的位置上,在王战团卧床在家时找他下棋,去精神病院探望他。在身边人都觉得自己“有病”时,只有王战团相信他,告诉他“你没病”,所以在王战团叹息“死子勿急吃”的时候,周正也成为那个坚实的依靠,坚定地告诉他“你不是死子,我也不是死子”。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一直贯穿,两人对理想的坚守也同样在延续,终于周正带着王战团未能实现的理想一路出逃,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海员,得以奔向名为自由的大海。看完电影后,这对忘年交的情谊令观众印象格外深刻,不少人想起了自己的知己好友,也有网友在评论区邀请自己的至交一同前往影院观影,珍惜彼此之间的这份“懂得”。还有观众自发分享自己的内心感慨:“想拥有一个王战团这样的朋友”“有一种知己叫王战团周正”“有人嫌你疯,有人陪你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拯救一个孤独的灵魂只需要一个挚友”…… 看点三: 顾长卫郑执携手火花十足 “葛优如神来之笔 王俊凯是意外之喜” 当顾长卫导演的人文精神遇上了通俗又深刻的好文本, 电影《刺猬》就此诞生。过往作品里,顾长卫导演常将镜头对准不被理解的失意者,此次他再次为如此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物树碑立传,让“理想主义者”王战团和寡言倔强的少年周正来到大众面前。而《刺猬》的原著《仙症》初次面世便获得“鲤·匿名作家计划”的首奖,原著作者郑执更是操刀电影的编剧之一,很好地保留了故事原汁原味的气质与表达。正如与郑执齐名“东北文学三杰”的作家班宇所说的,“电影完成了小说新篇章的写作”。 电影中,王战团和周正这两个生动鲜活、复杂立体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得益于故事本身,也离不开葛优和王俊凯的生动演绎。葛优通过对人物状态的精准拿捏演活了一个似疯似痴,随心而活的王战团,目送女儿出嫁的画面戳中了不少观众的泪腺,随着送嫁的车队缓缓出行,王战团满心怅然地呼出了口中的烟气,眼泪落下的时刻,背影中尽是无法亲自陪同的落寞。有观众走出影院甚至放话“王战团哭着抽烟的片段,是华语电影的年度高光时刻”。王俊凯的表现也颇为亮眼,不仅将口吃少年演得十分细节,更是在重场戏中带来了充满张力的表演,演活了周正内心的叛逆与执拗,不少网友称“周正是王俊凯最具颠覆性的角色”,直至放映结束,还有观众的情绪久久不能平息。 看点四: 荒诞背后皆是现实底色?“在电影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指挥刺猬过马路,寻医问药被扎成“刺猬”……电影中不乏荒诞色彩,但隐藏在背后的皆是现实肌理。在王战团身上,不少人看到了为成全他人而宁愿“自伤”的自己。王战团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主动选择去精神病院,把向往自由的自己关起来。为了不给女儿丢脸,他“盛装缺席”女儿的婚礼,只能远远隔空喊话送出祝福。他虽是时常疯癫,但心里对任何人都格外温柔,不愿辜负他人,却终究会辜负自己。很多观众看完电影表示心疼王战团,并自发讨论“是否好人总是更容易被辜负”。在周正身上,观众看到的是少年时困于“爱”的枷锁中的自己。周正长期生活在沉闷重压的环境中,父母以“爱”之名的责备为他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因为不够优秀,所以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因为不听话,父亲时常一言不合就刺伤他的自尊,甚至大打出手。母亲也并未相信孩子,而是一次次“病急乱投医”,本着“为他好”的出发点,让他一次次“被安排”。很多看过影片的家长发评论开始反思自己在亲子关系中存在的误区,也有许多孩子表示自己就是周正,“想给周正一个拥抱,也想拥抱当时的自己”。电影拨开荒诞的表层,触发的是更加深层的思索与回味,期望与更多观众于银幕前产生交汇与共振。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田刚 编辑:戴林 校审:廖雪源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