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红岩村,却不知道红岩村曾经叫红岩嘴……近日,重庆晚报记者就来到红岩村,打探这里的文化和历史。 最出名的树 ▲红岩村最有名的黄葛树,又称“阴阳树”。 重庆晚报记者从红岩村站2号出入口出发,走了800多米就到达红岩村景区。这里不仅有红岩革命纪念馆,还有大有农场牌坊旧址、饶国模故居、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大礼堂旧址、水井旧址、防空洞旧址…… 红岩村内最出名的树,应该是立在三岔路口的那棵大黄葛树。它为饶国模女士种植,是红岩村里一个著名景点。在抗战时期,有“走红岩,投八路,抬头先看黄葛树”的说法。 到了黄葛树下,向上是通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左边的道路向下则是通往国民党的国民参政大楼。所以,当时的人们又称这棵黄葛树为“阴阳树”。 1946年春,周恩来同志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以及新华日报的几十位同志,在这棵黄葛树下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1976年,这棵具有特别意义的黄葛树曾遭遇雷击,后来经过嫁接得以存活。 如今,这棵黄葛树枝繁叶茂,幽静祥和,为此地撑起一方绿荫。 最重要的建筑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上世纪60年代的红岩村明信片 马先生供图 红岩村内最重要的建筑,应该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办公大楼旧址。这里的底层是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二楼是中共秘密机关南方局和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是南方局负责同志经常开会、作出重大决策的地方;二楼最大的一间屋,是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图书室;三楼是南方局、办事处的机要科和秘密电台,主要负责与延安及各地有关电台的联系及机要文件的传送。 继续朝前走,红岩公墓旁,有流水潺潺。这附近有当年人们开的水井,以及防空洞。据现场的介绍牌记载,当年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的同志,都曾在这个防空洞内躲避空袭。 最珍贵的回忆 ▲年轻时的刘家麒在红岩村留影 刘家麒供图 收藏爱好者马先生收藏有几十年前的红岩村明信片,非常珍贵。 马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这一组红岩村的老明信片,背后还有纪念章,是自己有一次在古玩市场淘的。这组明信片的拍摄时间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甲子的历史。” 曾经在红岩村旁重庆市工业学校读书的市民刘家麒,家里也珍藏有几张在红岩村留影的老照片。 刘家麒告诉重庆晚报记者:“马先生收藏的纪念明信片,在上世纪60-80年代很受欢迎,这是人们对游过之处最真切的纪念,多年后翻看,满满的都是回忆!” 多知道点 红岩村原本不叫红岩村 《重庆市地名辞典》记载:红岩村,在沙坪坝区化龙桥。距区驻地小龙坎约3公里,人口2000余人。1938年前名红岩嘴,爱国民主人士饶国模在此办大有农场。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驻办事处迁此,更名红岩村。 渝中区党史研究室主任龚渝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红岩嘴是消失的地名,在《重庆市渝中区消失地名录》中,这样介绍红岩嘴:街巷。因此处岩石为红色而得名。位于化龙桥附近,现红岩村。20世纪30年代饶国模在此经营,取名为刘家花园(饶的丈夫姓刘)。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此处,更名为红岩村,原地名消失。 红岩村又因何得名?重庆晚报记者在红岩村景区的官方介绍牌上看到:红岩村,因其地表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且地形自南向北俯冲而下延伸至嘉陵江边,故称红岩嘴,1945年改名为红岩村。 交通指南 轨道交通9号线、5号线红岩村站2号出入口出,步行800米左右到红岩村。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