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寄“乡”思 文/周成芳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在天津上大学的大哥给家里寄来一封信,信里说系里举办了中秋晚会,他代表班级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他朗诵到那句“何事长向别时圆?”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系里特别奖励了他一个大月饼。大哥说那月饼又甜又脆,还有精美的包装,只是口感不及家乡的冰薄月饼。 冰薄月饼是我家乡开州特有的小吃,因以冰糖为主馅且外形纤薄,故称冰薄。冰薄月饼香气浓郁,酥软适当,甜而不腻。那时市场上月饼卖五毛钱一封,一封有10个,仅用一张牛皮纸包着。但只要一打开,一股浓郁香味从油渍斑斑的牛皮纸中透出,令人垂涎三尺。每逢中秋,父亲所在的单位会给职工发几封月饼。月亮升起来了,一家人来到顶楼上。母亲将月饼分成几个小块装在盘子里。看着我们兄妹仨狼吞虎咽吃着月饼,母亲慈祥的笑容跟月儿一样温柔。 知子莫如母,母亲明白大哥这是想家了。第二年中秋明月当空,大哥早早约上室友一起坐在校园的草坪上,一边哼唱《明月千里寄相思》,一边分享母亲邮寄的冰薄月饼。 我上中学后,舅舅舅母在北方从事餐饮工作,因生意繁忙,连续几年都没能回家。有一年中秋前,舅舅给外婆打电话,特别提到梦见了家乡的冰薄月饼,醒来后感觉嘴唇甜丝丝的。母亲听说后当即去了供销社,她一连买了十多封月饼,然后通过邮局寄出。她还给舅舅餐厅的服务员一人准备了一封。舅舅收到月饼那天,刚好是中秋节,舅舅说吃着冰薄月饼就感觉踩在家乡的土地上。 以后每年中秋,母亲都会为舅舅寄月饼。舅舅也不客气,主动提出增加月饼的数量。这令母亲有些不解,冰薄月饼虽是家乡特产,可毕竟是甜食,中秋节尝个鲜有点仪式感就行了,吃多了不腻么?舅舅连忙解释说,在中秋节当天,他会为用餐的每位客人准备一份冰薄月饼,这一举措深受顾客的欢迎。“这可是我家乡的特色美食,分享是美德。”舅舅的语气里表现出明显的自豪感。 那些年母亲也会给远嫁福建的小姨邮寄月饼。小姨生活在城市,她说商场里月饼品种繁多,包装也很精美,各种馅料应有尽有,但最令她心心念念的还是老家的冰薄月饼。她说每次吃完月饼,浓郁的芝麻橘香味久久挥之不去,那是熟悉的家乡味。每当月圆时,小姨都会叫上她的孩子们和母亲通一次长途电话,感谢母亲为他们邮寄家乡的月饼。表弟表妹从没回过老家,在小姨的影响下也渐渐迷上了冰薄月饼。后来每年中秋前,他们都会主动给我母亲打电话:“大姨,又想吃月饼了!” 除了长年在外的自家亲朋,每年中秋,母亲还会给一些在外工作的老街坊邮寄,甚至一些亲友的亲友,她也会一一准备。寄得多了,她也掌握了哪些亲朋偏爱哪种口感的月饼,再寄的时候,她会按照每个人的不同喜好细心选购月饼。让更多的亲人和朋友分享这份来自咱家乡的甜蜜和美好。 这些日子母亲又开始频频与快递员打交道了。我知道,她邮寄的不仅是家乡的特产,更是浓浓的“乡”思情。 (作者系开州区作协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