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茶水的小男孩 文/梁路峰 许多年前,每到暑期,在乡间小道上,公路边、小桥头、茶亭里、山坳里,总能看见一个卖茶水的瘦小身影,那就是我。那年,11岁的我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静谧的乡村,我开始了我的卖茶生涯。两只黝黑的小茶桶、一根小扁担、一只小凳子,一把略显陈旧的茶壶、几只洁白的茶碗,便是我的全部家当。我挑着茶担提着茶壶穿梭在乡间小路上,用稚嫩的声音吆喝:“卖茶了,清甜的绿茶,一分钱一碗。” 上世纪70年代初,市面上茶叶很少见,父亲在村里当会计,总还能买点粗茶回家。家里穷,母亲想尽办法买了两只小茶桶,要我每逢“二五八”赶集日去卖茶水。 公路边,我把茶担摆在大树下。偶尔行人路过或车辆驶过,我总微笑着挥挥手,希望他们停下来买茶喝。虽然他们大多匆匆而过,但我每一次挥手都寄托着希望。 小茶桶里的茶水,是母亲头晚熬夜烧开后放凉了,茶水的清香弥漫。早饭后,母亲为我系好茶担,整理好茶桶、茶壶、茶碗,准备好十几个一分、五分的零钱,用一块蓝布缝制的包交给我:“遇到喝茶的人要找零钱,如果找不出零钱,那生意也做不成了,保管好钱,不要掉了。”母亲千嘱咐万交代,要小心,说话要和气,不要与同伴吵嘴等等。她一直说个不停,我有些畏难情绪不想去卖茶了。母亲望着我苦笑:“儿子啊,你不去,那学费怎么交?我还想买新衣服给你穿呢……”望着母亲恳切的眼光,我只好挑起茶担出门。 赶集日到了,母亲说不要走远,就到村里那座小桥头去摆摊。我挑着茶担来到小桥头,搭起一个简易茶摊。桥下溪水潺潺,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每当有人走过,我都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为他们倒上一杯凉爽的茶水。茶水清甜可口,让人在疲惫的旅途中找到一丝慰藉。而我也在这份简单的忙碌中,感到了生活的充实和满足。 卖完茶已是下午四点钟,我收起茶担回到家,迫不及待把茶担放下,掏出布包里的钱全部交给母亲。母亲数数硬币,一分的28个,二分的12个,五分的4个,总共7角2分钱,除去本钱一角二分,卖了60碗茶,挣到6角钱。母亲高兴地摸着我头说,儿子不错!还给我煮了一个鸡蛋吃,我打心眼里偷着乐。 又到赶集日,我高高兴兴去七坪村山坳上一个茶亭里卖茶。我挑着茶担跑了七八里砂石路,又爬了一段上坡路,终于到了茶亭里安放好茶担。这里是四个村子通往镇上的必经之路,过往行人最多,也是卖茶的聚集地,许多小伙伴和老年妇女都来这里卖茶水,茶亭周边摆了十多个茶水摊。我来得最早,占了个最好的位置。 我摆好茶摊沏好茶,一时茶香四溢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他们围坐在茶亭里的长凳上,品尝我递上的茶水,聊着天喝了一碗又一碗,不到两个钟头,我的茶卖完了。 卖茶并非一帆风顺。有时遇到恶劣天气无法出门,有时遇到冷漠的行人让我心生委屈。但想起父母的期待,我就重新振作,继续挑担前行。卖茶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有的是过往行人,有的是当地村民,还有乡村干部。他们给我很多帮助和鼓励,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我上中学那年秋天便不再卖茶了。高中毕业后,我参加工作离开了村子。但那段卖茶水的经历永远铭刻在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