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瞭望|“衰老”小区如何焕新蝶变?

2024-10-16 09:21 |来源: 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城市有没有幸福感,最终由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来给出答案。

近日,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重庆市委书记、市城市治理委员会主任袁家军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治理新样板。

会议昭示出改革的方向,而方向之下则是一系列现实的问题。当下,一些脱离保质期的老旧小区,脏乱差成为常态,难以有效治理;还有一些小区未老先衰,邻里纠纷多、干群矛盾大,居民获得感低。

小区不可避免会衰老,但真正需要作答的是,我们如何留住小区公共生活的品质和秩序,让每一位居民能更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的小区、我们的家。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改造后的背街小巷一角。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老旧小区,是不少外乡游子来城市追梦的第一站,也是本地人生活半径的中心点,于城市规划和市井人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当前,许多老旧小区功能退化、建筑腐朽,带来诸多麻烦,甚至酿成悲剧。

轻则是一连串生活负担。

有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缺乏、公共空间不足,没电梯、没停车位、私搭违建多,居民有家难回、有门难出;有的老旧小区管理形同虚设,没门岗、没监控,楼栋和院墙低矮,成为失窃重灾区,难以安放一颗安居的心;还有一些老旧小区,尽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粉刷了外墙和楼体,面子新,但电力设施、供水管网、排污及供暖系统等里子早已羸弱,停水停电、小区内涝、冬冷夏热十分常见……

重则是一系列安全事故。

今年5月,安徽省铜陵市某小区一楼栋发生坍塌,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让人震惊的是,这栋倒塌的楼房建成于2001年,还未达到相应建筑标准下的使用寿命。

而除了严重的倒塌事故外,屡屡发生的电梯故障、外立面脱落砸人、窗户玻璃高坠等都说明,许多规划不符合当下城市化进程、建筑标准陈旧的小区,已进入质量报复周期,对其进行寿命检测和及时加固必要且紧要。

最关键的是,上述问题已非狭义的老旧小区所独有。

当前,不少城市普遍使用的对于老旧小区的定义,是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且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这样的分类标准直接瞄准的是2000年前修建,且结构相对简单的4—6层板楼建筑。

但如今,前述的一些问题也高频出现在2000年后修建的大型住宅小区里,这些小区住户量、公共设施存量更大,维保难度更高。一旦陷入老化失修的恶性循环,就会导致住户持续外迁流出,最终变为无人管理、无人维护、无人需要的无人小区,挫伤民生幸福感。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市民正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里锻炼。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小区哪里老化,居民有目共睹。让人困惑的是,一些小区积弊已久,问题明确,但为何针对其做的更新改造却要么无法实施,要么治标不治本?

规划立项梗阻,小区续命难。老旧小区改造常见的困局是,各方改造意愿强烈,但改造意见不一。叠加法律法规的部分滞后,一些改造项目自然无法落地。

如,一些老旧小区属于早期集资房或房改房,有时一栋楼就归属数家产权单位,割裂了小区管理的权属,在现行制度下难以完成改造审批;有的老旧小区不符合住宅用地要求,是否拆改竟不能听居民的意见,反倒是看多个主管部门间的角力。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畏惧舆情,在面对电梯加装、楼道改造等涉及小区公用地的规划时,一刀切式要求小区业主百分百同意,民生问题因此一拖再拖。

建设盲目,缺乏对人的关注。改造老旧小区,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居民已经形成的生活圈内做加法。能否平衡改造的方法与尺度,让居民无痛得到幸福感关键。

但眼下,一些小区在改造中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反复改造;或是缺乏先期规划,改造时断时续,工期无限延长,惠民之事反成扰民之事,有业主感叹不改造烦心,改造要命

还有的小区过度在意改造的功能性,将小区绿地、老树等全部推平改造为人行道、停车位,一片钢筋水泥之下,老城文化、集体记忆、社区历史荡然无存,改造因此失去温度。

管理长期空白,改造也陷入悬浮。浮华的红墙白瓦代替不了生活的柴米油盐,以一时的硬件建设去覆盖老破小、脏乱差并不长久,衰老的小区需要常态化的管理。

今年9月,上海最大居民小区上海康城炒掉物业的消息冲上热搜。热搜之下,是大量小区长期缺乏高效透明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现实困境。

有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量小区没有成立业委会,而已成立的业委会中也只有三分之一在发挥作用,小区业主无法有效监督维修基金去向和物业公司服务,出现小区治病箭在弦上,资金仍然躺在账上的怪现象;同时,也有一些小区完成了整改更新,但因为管理机制空白,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区老化回潮。

▲垫江县充分利用部分城市零星用地等地块,建设了一批方便群众的小微停车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衰老的小区固然需要变革,关键是怎么变?需要改变的不只是一砖一瓦,更是人和人的生活,是契合现代化发展的治理方式。为此,有更多思考值得深入。

改造衰老的小区,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必须辨得出民众的话里意、弦外音。

老旧小区改造,往往要优先解决杂糅的大事小事私事,梳理各方的利益诉求。但这同时也是与时间赛跑,需要让沟通更高效,让民主更可落实。

一方面,要凝聚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在老小区改造前进行的民意收集,往往只能收集到各方的私意,而要将其汇聚成服务小区公共利益的公意,就需要进一步的有效征询引导;

另一方面,也要让工作更人性化,渐进式推进衰老小区改造。比如,此前某小区居民自发在电动车棚内摆生鲜集市,虽不安全,但补充了小区残缺的功能,对其也不能拆了之,更要看到背后的民之所望。

机制灵活点,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才能祛除衰老小区的不同病灶。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会有更多老旧小区释放出改造需求,相关机遇呼唤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

这需要拿出灵活度。比如,重庆市山区持续推动建立小区业委会实体化运行机制,将业委会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解决了业主自治形而不实的问题,更实现了小区微利可持续运营,补齐了民生短板,相关经验入选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清单。

这也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重庆市一老服务工作下沉到社区,以居民需求推动社区治理改革。不少老旧社区里的社区养老、小饭桌共享食堂等居民需求,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点民生实事得到解决,既让老旧小区资源活起来,也让老旧小区人气旺起来。

小区会老去,但城市永远要向着年轻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不是所有小区都会不可避免地行将就木。比起设施的老化,更可怕的是思维的停步,是城市向未来发展时,忽视掉了具体的人的生活。

衰老的小区何尝不是某种程度上的好小区?它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也依然托举着当下居民的生活,更是城市烟火气的浓缩。你瞧,夜幕降临时,那幢幢高楼里亮起的灯,都在向往着明天和更好的生活。


原标题:“衰老”小区如何焕新蝶变?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