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牛角沱立交 重庆市设计院供图 在人来人往的轨道交通牛角沱站附近,有一座隐于车水马龙间,默默无闻为市民服务近40年的“第一桥”——牛角沱立交桥,它是重庆甚至西南第一座互通式立交桥。它的形状像花像蝴蝶,又像幸运四叶草,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2024年10月,牛角沱立交桥街景。 花瓣造型当年吸引无数人打卡 10月10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牛角沱,沿途询问怎样才能俯拍到牛角沱立交桥的全貌。 市民王先生热情地给重庆晚报记者指路:“你说的是不是像四个花瓣造型的牛角沱立交桥?对头,它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别看现在它隐藏于繁华都市中,但40年前,它可了不得,可以说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我们老重庆人都晓得。当年这座立交桥的建成,真的让当地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我们都觉得它很了不起,就像现在年轻人打卡一样,那时也有人在牛角沱立交桥‘花瓣’的草坪中拍照留影。现在想俯瞰牛角沱立交桥,要在附近找一栋高楼,上楼拍摄才行。” 重庆晚报记者如愿找到一栋楼,上到7楼,在窗边俯拍到牛角沱立交桥的部分景象:上面轨道纵横交错,周围高楼大厦林立,路上车流滚滚……这里便是“桥都”重庆立体且多维的城市切片图景。 为何选择苜蓿叶这个形状? 重庆晚报记者从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获悉,牛角沱立交桥当年是市管项目,承接设计的是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朱自力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为适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重庆市设计院从牛角沱立交起步,先后设计完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立交。牛角沱立交,为长条形的苜蓿叶双层全互通,是重庆城市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5年9月,牛角沱立交通车后,与之同步建设的向阳二号隧道(现“八一隧道”),为应对激增的交通流、改变中心区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何选择苜蓿叶这个形状? 立交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通道。苜蓿叶式立交修建简单、造价经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相当常见。 苜蓿叶型也称为四叶型和幸运草型,从空中俯瞰,像一枚盛开的花朵或展翅欲飞的蝴蝶,形式美观,适当地绿化,就可成为城市景观。 1928年,美国修建了第一座苜蓿叶式立交。 1974年,中国第一座苜蓿叶式立交——复兴门立交建成。 1984年,重庆市政府决定修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座互通式立交。 当时牛角沱一带道路狭窄,周边全是密集的楼房。由于长期堵车,1984年市政府决定在此地夷出3万平方米平场,修建立交。 重庆设计院的工程师因地制宜,结合重庆那时的城市规划,交通特点,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设计立交的型式——长条形的苜蓿叶式立交。” 长条形的苜蓿叶式立交桥有何优点? 据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市政设计一院副院长、分院副总工程师陈军介绍: 中国首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于1991年正式颁布,牛角沱立交在缺乏设计规范标准的背景下,设计者摸索立交设计标准,通过论证研究选择环形匝道半径等设计参数。 立体交叉的结构形式可分上跨和下穿两种基本形式。牛角沱立交顺应山地地形,排水便利,采用下穿式立交,无高出地面的结构,不影响市容和建筑外貌,减少占地和跨线桥结构规模。 最终选定的长条形苜蓿叶式立交,有效地解决了交通阻滞和混乱,又控制土地占用,造型美观且节省投资。 一般苜蓿叶式立交占地大概在7~8万平方米,牛角沱立交占地约3万平方米,实现了在寸土寸金的密集城区建设立交,车辆可连续不断通过路口,提高了通行效率,解决节点拥堵问题。” 当年的负责人和设计师还在吗? 据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很遗憾,当年总负责人江建延和设计师陈宏钊两位老同志都已经离世,无法回忆当年的盛况和设计背后的故事。 这就和当初选择优点多、缺点少的苜蓿叶式立交一样,既想通行效率高、建造成本低、外观造型美观,又想占地空间少,适合牛角沱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得不做出所谓的“权衡利弊”和“无奈妥协”,或许,有小遗憾,不断寻求更完美的设计,这才是人类工程不断进步的终极魅力。 当年2分钱坐公交打卡参观 若坐中巴车更有面子 市民孙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父母都是工程师,70年代他们工资二十几块,都算高工资了。虽然1985年的牛角沱立交桥开通典礼我没有去,但是作为老重庆人,我是在后面去打卡过的。你晓得吗?1985年,花2分钱坐公交车转牛角沱立交桥,可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那时一分钱的购买力惊人,上世纪70年代,小孩子们中流行的口号是‘五分钱可以转一圈杨家坪’,奢侈。80年代,花2分钱坐一站公交车就可以参观牛角沱立交。当时最好的公交车是有空调的中巴车,就是老重庆人都晓得的‘康福来’中巴车,要是能坐‘康福来’去逛一次牛角沱立交桥,别提多洋气了。要知道,当年沙坪坝到解放碑只有一条路,路很烂(记者注:重庆话,意为路况差),牛角沱立交桥完工,很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美化了当地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牛角沱立交接的隧道,是当时有名的八一隧道(向阳二号隧道),这条隧道施工难度大,由驻渝某部参加建设,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为隧道题名‘八一隧道’。” 市民刘家麒说:“1983年,我毕业分配工作到重庆矿山机器厂以后,没再往牛角沱方向去了。那个时代公交车大概一站2分(起步价应该是4分,或者2分,记不清了,但坐得越远,每站越摊得便宜),中巴车都是软座、空调车,最早是康福来公司的豪车中巴,起步价一开始就是2角一位。1985年,我月薪才45元,到解放碑才会坐中巴。当时奥拓出租车起步价5元。平时出行,大都用贴照片的那种老式硬纸壳月票。” 市民雷斌回忆:“我记得当年沙坪坝到上清寺或牛角沱是20分,到解放碑是28分,这个记得很清楚……在牛角沱立交桥建设之前,记得还有一个地标建筑——重庆长江大桥北桥头的‘半立交’(大概1981年),当时重庆还没有立交,人们觉得那‘半立交’都很稀奇。所以后面牛角沱立交桥建好后,去打卡的人也不少。” 重庆市江南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职员、南岸区作协会员毛宇剑提供了更多文史资料:“我在《重庆市南岸区交通志》上查到,1984年四川省公路汽车客运运价表,当时客运票价约在2-4分/公里。另查到了1985年重庆公共交通票证,重庆公共交通月票价格为3.5元。” ▲1985年重庆公共交通票证 毛宇剑供图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