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东北雨姐? 短视频里,伴随着一首DJ版《大东北我的家乡》,一名东北妇女开启了她一天的“劳作”:独自扛起半扇猪,在冰水里捞咸菜……这位因拍摄农村生活走红的大V,仅在抖音平台,至今仍拥有超过2000万粉丝。 9月23日,有博主发视频称其在东北雨姐直播间里购买的红薯粉条“没有红薯成分”。10月12日,辽宁省本溪县市场监管局确认,雨姐传媒在直播中宣称的红薯粉条,与事实不符,属于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而这,并不是她及其团队首次曝出丑闻。 从牛爱芳夫妇,到小英一家人、东北雨姐,这一两年,不少头部乡村网红纷纷“塌房”。幻象终将破灭,但流量不应被肆意消费,公众信任更不能被无底线践踏。 ▲“东北雨姐”拍摄的乡村生活视频,此前受到不少网友追捧。/重庆瞭望截图 追问一:为什么乡村网红总是像“精神鸦片”一样让人着迷?在短视频里看到的“乡村”,就是真实的乡村吗? 流量之下,不少人把乡村题材的短视频视作吸取流量,实现快速积累财富的重要渠道。然而,现实的乡村不是纯粹的桃花源,这条内容赛道上也从不缺少竞争者。作品要想博出位,反差感和强记忆点是关键因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雨姐无疑是成功的。身高近一米八的她主打一个雷厉风行的“人设”,干起活儿来风风火火。不少人惊呼:这是“战狼版李子柒”!而那句几乎在每个视频里都会出现的“农村生活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一顿四个菜,开造”,更是成为她身上一个鲜明的Slogan(广告语)。 现实总是“啪啪打脸”。东北雨姐短视频中主要的拍摄地点是辽宁省本溪县一个叫磨石峪的小村子,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村民表示,雨姐并非村里人,民房是为拍摄租的。她的徒弟们也在村里租了民房,专门用来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在村民看来,这些人并不是在记录农村生活,而是在表演农村生活。 乡愁或许是一种现代病。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遥远的乡村要么是一部分人回不去的故乡,要么承载着另一部分人对于乡土文化的好奇,甚至是猎奇的心理。 比起“精装修”的朋友圈、狗血浮夸的农村题材剧,这些充满泥泞、粗粝,甚至是土味、庸俗的乡村题材短视频,更容易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 热闹之下,结构性矛盾仍在。 一方面,人们发现,除了李子柒那一类制作精良的视频能够出圈,原本平平无奇的日常生活类题材也能够获得曝光度,乡村题材短视频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一些以攫取利益为核心目的,精心编造的“原生态”短视频不断出现,以假乱真,不断拉低下线,污染网络生态。 ▲央视新闻《直播带货,诚信如何加强?》中,“东北雨姐”的拍摄基地已人去楼空。/重庆瞭望截图 追问二:明明知道“硬凹”的“人设”靠不住,为何仍有人愿意为这些流量前赴后继?流量反噬的“回旋镖”,最终会扎到谁? 近期,有网友上传视频,东北雨姐租用的拍摄现场已人去楼空。其社交媒体账号至今也未见更新视频。10月8日,其团队客服解释,搬家是因频繁受到打扰,视频停更缘于正集中处理售后问题。 不知几个月前还风光无限的雨姐,是否预料到自己如今的境地? 此前,她是一些媒体口中“乡村生活里藏不住的宝藏”“带着东北黑土地滋养下的蓬勃生命力”,一些人也不吝溢美之辞,称“东北这片土地上滋养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另一个是盘桓在广袤黑土地之上的喜剧基因。雨姐可以算是后者”。如今看来,都充满了反讽的味道。 当然,每每等到东窗事发之后再作评价,难免给人“事后诸葛”之嫌。但屡屡发生的网红“人设”崩塌、信誉扫地事件,早已埋下了一桩桩伏笔,敲响了一次次警钟。 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保持头脑清醒,才有可能超越自身认知的局限;流量也绝非网红的最大价值,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心有所守,进退有据才是王道。 面对这些自带泼天流量的网红,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社交平台等各方利益主体,想要借其流量为自身宣传造势,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如何拿捏尺度?如何在“守正”的前提下,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最大化发挥其正向作用?这考验的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感”。 于某些乡村网红而言,强行“凹人设”,把乡村生活抽离土地,甚至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权益,也必将葬送自己的前途。 对更多的“局外人”来说,与流量保持恰当的距离必不可少。毕竟古人早已感慨过:“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黔江区中塘镇兴泉社区脆红李基地,农民主播正在直播销售脆红李。杨敏 摄/视觉重庆 追问三:此次事件牵涉出的直播带货乱象,及其背后的核心问题——食品安全,难道只能靠网友进行曝光?监管如何提前到位? 有人会说,一个小小的红薯粉条也值得上纲上线?事实上,红薯粉条事件并非东北雨姐首次“翻车”。此前,有网友称,从其橱窗购买的酸菜货不对板;也有网友质疑,其宣传的盘锦稻田蟹视频存在摆拍造假。 也有人会说,对着乡村网红穷追猛打,是不是一种墙倒众人推的落井下石?鲁迅有段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已经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但我以为尚须附加一事,即敌手也须是刚勇的斗士。”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从来不是小事。 而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还在于知名打假博主的介入与传播。当一件事在舆论场上形成巨量级传播,自然会给相关部门、平台带来一定压力。而这些压力,是否可以采取预防手段,提前防范、提前化解呢? 有观点指出,直播带货问题频出,尤其是头部主播屡屡“翻车”,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对于直播带货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规定不够明晰。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我们现在的法律法规里,如果在直播间中构成商业广告的,按广告法进行规制,但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构成商业广告,并没有明确规定。” 说到底,带货主播们嘴上抹蜜的“家人们”掩盖不了商品的不规范、不安全,赌咒发誓、哭天抢地的“承诺保证”敌不过一纸科学的检测报告。 老生常谈但依旧管用的一条“金科玉律”是:唯有明确标准与法规,画出红线与底线,不断加强对网红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的管理和引导,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东北雨姐最终会彻底“塌房”吗?她在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还会继续更新吗?这些都犹未可知。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要清醒认识到,短视频构建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对于依附网红,或是想从网红身上得到些什么的利益主体而言,更是要擦亮双眼。 毕竟,走出“楚门的世界”的那扇大门,终将会被打开。 原标题:关于东北雨姐的三个追问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