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瞭望|“素人写作”何以治愈精神内耗?

2024-10-18 09:20 |来源: 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近年来,素人写作成为出圈的文化现象。来自社会基层的矿工、月嫂、快递员、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纷纷提笔记录生活,以质朴的文字展现着细腻的情感和粗犷的生命力。

杨本芬的女性三部曲,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陈年喜的《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以及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等,这些素人写作代表作销量不俗,口碑硬核,叫好叫座。其中,《我在北京送快递》更是登上豆瓣2023年度读书榜单榜首。

素人写作究竟有哪些独特魅力?为何这些作品能出圈流行?流行的背后,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快递小哥”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重庆瞭望截图

素人写作者并没有明确定义,多指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写作训练但对写作充满爱好的人。观察成名的素人写作者,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素人却又非完全素人媒体在报道素人作家时,格外强调他们的素人身份,比如旷工诗人陈年喜、外卖诗人王计兵快递小哥胡安焉……他们中的多数人确实不以写作为生,即便后来作品火了,也没有完全舍弃原来的职业。如已经出版三本诗集的王计兵,没有文学活动时,仍在坚持送外卖。

但考察他们的个人写作史,却能发现他们其实早已在文学道路上耕耘多年。胡安焉成名前已经有十五年的写作经历,王计兵在出书前创作过四千多首诗歌并拿过诗歌奖,陈年喜和杨本芬等早已发表过多篇文章。可以说,他们只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写作,而非完全意义上的文学素人

对文学有着纯粹的热爱。即便现实要求他们要为五斗米折腰,但他们却从未让文学远离生活。一方面,他们一直让自己浸泡在文学的汪洋大海中,陈年喜的书单里,有我们熟悉的路遥、莫言、刘震云和史铁生,胡安焉说,契诃夫和塞林格让我觉得亲近;另一方面,仓库、厨房、矿道等生活工作场地,都是他们的写作场,王计兵自述曾因创作多次昏迷,暴怒的父亲焚烧了他的文稿,可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烟盒和旧报纸上创作。

文学创作的专业性和业余性的边界比较模糊,就像华东师大教授项静所说的,素人身份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写出具有专业水平的作品,长期的阅读和写作反而让他们形成独特的表达风格。胡安焉的文字非常成熟,《我在北京送快递》的编辑说自己要做的,只是尽量让其保持原貌就好

灵感来自生活,诗意总在路上。素人写作者的笔下没有宏大叙事,他们的灵感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陈年喜笔下是矿山生活讲不完的心酸与生死,王计兵用诗歌讲述100多个外卖小哥低处飞行的故事。杨本芬奶奶的回忆里,也都是母亲豆子芝麻般的小事。

他们穿行在城市的角落,在路上是工作的常态。王计兵说自己是赶时间的人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在等出餐、等电梯、等红绿灯的短暂间隙,他都不忘捕捉闪现的灵感,反复咀嚼,反刍成诗。

▲“外卖诗人”王计兵接受媒体采访。/重庆瞭望截图

有读者感叹,素人写作者平实的文字治好了我们的精神内耗。为何素人写作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三点原因。

普通人的生活正在被看见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启动了人民大地·行动者文学计划,呼吁作家走向吾土吾民,走向这个时代无限丰富的民众生活,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这个计划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如《中国在梁庄》《中国,少了一味药》《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等。普通人的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进入大众的视野。

而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不满足于仅仅被记录时,素人写作的星星之火开始慢慢燎原。正如,鲁迅先生所期待的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普通人开始执笔自述,他们推开扇扇窗,让读者窥见了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有不少读者评论,谢谢你把我们的经历写出来”“当小人物拿起笔,整个世界都敞开了”……

真实永远最打动人心。真实是素人写作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品质。《我在北京送快递》的豆瓣短评中,真实二字俯拾皆是,其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用平实的书写为鲜少能发声的人群发声,用细节记录当代普通青年生存的真实与艰辛。

虽然学者和作家也在书写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并不乏深切的人文关怀,但他们常常难以摆脱代言人的角色限制。《在菜场,在人间》的作者陈慧说,我不是在文学作品当中体验生活,我是真正地在生活里面素人写作能够从的视角出发,以在场的姿态观察和记录,文字中蕴含的真实感令人耳目一新。

新媒体让每个素人都有机会成为诗人素人写作的兴起并非凭空产生, 他们一直都在写作,只不过新媒体让他们的作品触达更多的群体。《我是范雨素》在正午故事公众号发布之后,短短24小时内便收获了超过10+的点击量。胡安焉的《我在德邦上夜班的一年》《在上海打工的回忆》等作品,也是在豆瓣连载后,被专业编辑发掘,才有后来的约稿出书。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推广素人作品的写作平台,如谷雨故事”“人间the Livings”“正午故事”“真实故事计划等。相较传统纸媒,这些平台具备更大的读者群体和更快的传播速度,内容上也更加兼容并包。它们为素人写作注入了巨大的流量,源源不断催生新的创作者和阅读者,持续推动素人写作的蓬勃发展。

▲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在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上分享文学感悟。梅耀 摄/视觉重庆

素人写作持续出圈的背后,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对于素人写作者来说,持续创作是生命线。陈年喜在访谈中坦言自己创作的故事性不足,有时候全凭感觉在写。范雨素凭借《我是范雨素》被大家熟知,可当她在第一部作品《久别重逢》中尝试加入魔色彩时,读者反响并不热烈,相较其他内容,读者更愿意听到她讲自己作为育儿嫂的故事。

在流量为王、内容为王的当下,读者对素人写作者的身份和故事的关注要甚于他们的写作风格。这既是他们写作成名的关键,也是他们持续写作的瓶颈,毕竟值得记录且读者关注的故事,总是有限的。如何持续记录和输出,如何让读者始终保持吸引力和新鲜感,成为他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时地拷问着他们。

对于素人写作生态来说,百家争鸣是驱动力。少数素人写作者的脱颖而出,吸引着更多的写作爱好者带着成名梦加入竞技场。然而,大量素人的涌入,可能会加速素人写作的同质化趋势。与此同时,有些编辑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偏好,也会对素人作品进行调整修改,这在无形中也加剧了素人写作的套路化。

试想,当我们面对一本接一本的我在哪里做什么的新书和一个个雷同的故事时,我们的阅读热情肯定会大受影响,对素人写作的期待值也会相应降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唯有不断为素人写作生态圈注入新的写作风格与叙事元素,才能确保其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原标题:“素人写作”何以治愈精神内耗?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