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上支付、生物识别、电子钱包等技术的发展,人们购物、缴费、申请贷款等已经不需要随身携带银行卡、现金等物品,只需要通过手机即可操作。比如说点一点手机,刷一刷脸,一笔贷款就能打到自己银行卡中。“刷脸”等智慧支付方式的应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潜在的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一旦人脸、指纹等数据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可能危害到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近日,保险业务员刘某超就在短短四年间获取8名被害人信任后,操作被害人手机,盗走200万元,造成了受害人巨大的损失。 感恩回馈为名,骗取受害人手机 时间回到2020年4月的一天,还在某保险公司上班的保险业务员刘某超拿着小礼物来到重庆高新区的胡女士家中拜访。一顿寒暄过后,刘某超便以公司最近有福利,在对老客户进行“回访有礼”的活动,但需要在手机上完成,进而骗取受害人手机。出于对刘某超的信任,胡女士将手机交给了刘某超操作,“点点头”“眨眨眼”……跟随智能手机软件提示,不用触屏就能轻松“刷脸”。胡女士就因轻信“保险业务员”的话语,并配合进行了人脸识别,殊不知就是这一小时,自己的APP短信提醒、银行卡支付方式都通通变成了刘某超的电话、微信,导致自己莫名其妙地在保险公司进行了贷款。 之后的四年里,嫌疑人刘某超每隔一二年就用“公司回访”活动的名义对胡女士的手机进行操作,直到今年的2月胡女士收到自己的保单被抵押贷款的信件,才发现自己在两家保险公司已经贷款75万元。而贷款成功的75万元也被人一点点挪走。意识到事情发展不对劲,胡女士将之前保险公司人员多次上门发放“福利”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知子女。在子女的陪同下胡女士来到派出所向警方寻求帮助。 小聪明犯大错,被警方依法处理 经警方研判,嫌疑人刘某超具有重大嫌疑,便立即对该男子进行布控,并于2024年9月20日下午在其家中成功抓获。 嫌疑人刘某超被警方抓获 经警方讯问,该男子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该男子曾是一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于2020年11月从公司辞职。然而,2020年11月至2024年该男子继续冒充保险公司人员,通过送慰问礼品等方式获取客户的信任,借机用保险客户手机获取验证码,将客户的银行卡绑定至自己的微信中,随后利用客户手机保险APP申请保险贷款,贷款下发至自己的微信银行卡里,再用微信钱包将受害人银行卡的贷款套现,在这四年中该男子先后对8名保险客户实施相同盗窃手段,盗取被害人现金200余万元。 警方在陆续找到受害人时,这八名受害人还不知自己的贷款的钱已被人吞噬。从嫌疑人刘某超的作案手法上不难发现,该男子作案时都是选择年纪在50多岁且对手机操作不是很熟的人员,在以小恩小惠骗取受害人的好感后,让受害人提供自己手机、不常用的银行卡等,从而实施犯罪。 嫌疑人被讯问时的照片 目前,该男子被警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他人财物且数额巨大的盗窃行为被依法提起诉讼。 公安机关在此郑重提醒广大市民: 首先,要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打交道时,务必谨慎提供个人信息,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和隐私政策,确保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要随意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透露给陌生人,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其次,要增强防范意识。对于不明来源的电话、短信和网络链接,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点击或回复。如果接到涉及保险业务或贷款的可疑电话,应及时与正规保险公司核实,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广大市民朋友们,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守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共同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编辑:蒋丽霞 审核:陈丹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