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装修声、傍晚广场舞的高音、窗外车流的喇叭声、底层商铺的吆喝声、邻里家庭聚会的吵闹声……声声入耳的噪声,让回到家想静静,变得尤为困难。 噪声污染是一种“城市病”,而且是国际公认比较难治的病。在城市化和现代化持续演进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安放每个居民那颗渴望静静的心? ▲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新闻报道。/重庆瞭望截图 01 从宁静校园、静音车厢再到眼下的宁静小区,噪声引发的争论从未停止,已经成为民生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噪声屡禁不止,症结究竟在哪? 生活噪声多发,不应忽视。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噪声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但是现实中许多领域缺乏噪声排放标准,再加上每个人对噪声的灵敏度、接受度有所差异,导致出现不少矛盾。 比如,高层小区持续运转的电梯、居民安装的地暖设备等,都易产生低频噪声,这类生活噪声分贝数不高,却能依靠振动直抵人耳,让人焦心。许多地方在治理中,尚未将这类噪音视为噪声污染,往往采用民事调解、劝说的方式,无法实现“根治”。 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提出,要加大社会生活噪声源头防控和社会共治力度,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 噪声污染的背后,牵涉各方利益。比如,成都一家串串店客人深夜喧哗,楼上住户向下泼水后被扔酒瓶反击;广州一个社区的快递柜,因打扰到住户家中5个月大的婴儿睡眠而被封,引发不小的争议。 这些矛盾虽然可以通过一时的调节或限制来纾解,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如何平衡“商”与“住”的尺度,理顺“居”与“游”的矛盾,让城市忙而有序、闹中有静,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噪声污染频发,有效治理的办法不多。现实中,证明噪声存在并不难,难的是居民举报后,取证、调查、执法等环节的效率过低。 比如,一些居民被突如其来的噪声吵醒,打电话投诉后,执法部门往往无法及时到场、持续“候场”,错过取证的“黄金时间”;又如,有民众通过市长热线、12345热线、12369环保热线等公共话务平台进行举报噪声污染,但遭遇职能部门间的“踢皮球”“磨洋工”。 更要警惕的是,一些噪声举报几经转办不能妥善解决,会导致部分居民在怨气累积下采取极端行为,轻则用震楼器、大喇叭“对轰”,“以噪制噪”,重则演变为流血伤人的恶性事件,相关教训可谓深刻。 ▲渝中区南纪门街道“逢四说事”解决山城巷噪声扰民。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02 在偌大的城市里,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不同,任何一个小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噪声,众声喧哗反而是常态。有效地治理小区噪声污染,宜疏不宜堵。 首先,对噪声不能“装聋作哑”。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遍开展宁静小区建设工作。这意味着,“想静静”的合理诉求,将有更加科学、系统、量化的标准。 因此,各地要深入调研,问需于民,结合当地居民对声环境的显性需要,找到长期以来滋生噪声的隐性矛盾,加强源头治理;同时也要在改造成本和整治周期上考虑社区居民承受度,不让治理噪声给居民带来新的负担。 此外,在未来新建小区和改造老旧小区时,更要把好“准入关”,严格规范小区环评报告以及房屋验收程序,对于不符合声环境建设要求、隔音质量糟糕的房屋,应责令整改合格后再交付。 其次,要让现代化生活多些“宁静”。 不少城市每年的中高考季“禁噪”工作,往往落实得比较到位,这固然是一种非常规的应急措施,难以长期复制,但也可以给噪声污染治理带来启示。 比如,小区内的广场舞活动,可以限制活动时间、场域、分贝,鼓励以蓝牙耳机替代外放音响,避免因噪声而产生的纷争;社区底商应合理规划,与邻近居民做好协商沟通,让社区服务业贴近居民的生活节奏,做到便民而不扰民。 最后,建设宁静小区,要自管更要共治。 安静舒适的生活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限制出来的。对待噪声治理,既需要小区内部管理的努力,也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层面的共治。 比如,在明确专人专责的社区“两委”服务机制、周边经营企业噪声管理责任清单之外,小区居民也要形成内部公约,以爱护自己耳朵的自觉去爱护他人的耳朵,以爱护自己小家安宁的心态,去守护所处环境的宁静。 一句朴素的道理仍值得重申——每个人的安心,都建立自周边人的关心,小区的宁静,也来自你我共同的守望。 原标题:你的小区想“静静”吗?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