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的方式梳理北碚的文脉 文/蒋登科 现代北碚建制的历史并不算久(历史上的东阳郡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北碚的历史、文化并不短暂。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原因,北碚在历史上是渠江、涪江、嘉陵江以及相关联地区进入长江的要塞,就目前掌握的一些资料看,从唐代开始,很多文人墨客就在这里留下了诗文,主要涉及缙云山、温泉寺(北温泉)、嘉陵江小三峡等。这种文脉一直没有断裂,而且越到后来,越到现代,这种脉络越清晰,积累越深厚。 北碚原名白碚,其名始于清初。场镇建于嘉陵江畔,有白石自江岸横亘江心称“碚石”(又称“白鱼石”),因此得名。 民国二十五年(1936),时任峡防团务局局长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为推行乡村建设计划,经四川省政府报请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撤销峡防局,于同年4月1日划江北县黄桷镇、文星乡、二岩乡、巴县北碚乡、璧山县澄江镇,设置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北碚由单纯的峡防机构变为具有除财政、司法两权以外的地方政区,区署设北碚场。 由于卢作孚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北碚在城市、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工商业等诸多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使北碚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于居住的城市,为北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北碚的文化积淀、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在北碚学习、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目睹了北碚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快速发展,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对我来说,承担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北碚文化丛书”中的《诗文北碚》的编选工作,是一件非常开心和荣幸的事情,因为我可以由此重温很多与北碚有关的文学作品,甚至找到一些在过去不曾拜读的作品。 开初,我以为这项以编选为主的工作应该不是那么麻烦,很快就可以完成。但是,真正做起来之后,才发现这项工作远比我们预想的要难得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北碚有关的文学作品相当分散,除了古代、近代的诗词之外,根本没有成熟的选本,收集、整理资料就是一项耗费人力的烦琐工作。为此,我们组成了编辑委员会,首先梳理了与北碚有关的包括诗人、作家在内的历史人物,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这些人物的文集、选集甚至全集,以及他们分散在不同书籍、报刊中的文字,查找与北碚有关的文学作品。经过将近一年的工作,我们查到相关文字资料近百万字。其后,参与编选的相关人员对这些文字进行了筛选,选出和北碚关系密切的作品,再对这些作品进行甄别、注释。在作品选择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一)能够找到的古代、近代诗词,悉数收入;(二)现代以来的旧体诗词、新诗、散文则根据作者身份、作品内容、创作时间等选择性地收入。在遴选作品的时候,我们还考虑了作者的分布,对于长期在北碚生活、工作的作家,由于他们对北碚体验较深、了解较全,因此对他们的作品适当考虑。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传统诗词,二是赋,三是新诗,四是散文。在每一个类别中,我们原则上按照作者的出生时间排序,但由于有些作者的生平资料和生卒时间实在无法查到,我们就只有根据作品的创作、发表时间以及作品隐含的时间信息等,将其插入到相关时段。我们对入选作者进行了简单介绍,对作品中的难点、疑点等进行了简要注释,尤其是注意挖掘这些作品与北碚历史、文化、景观等的关联。 本书是“北碚文化丛书”中的一种,得到了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北碚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北碚区委宣传部、北碚区文联、西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的直接指导。在本书的编选、注释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超过100种图书、刊物、报纸和其他相关资料,由于数量较多,为了使图书内容显得相对简洁一些,在书中没有对参考过的资料一一罗列出来。在此,我要向所有为本书编选作出了贡献的单位、部门、作家和具体参与者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系《诗文北碚》后记,本报有删节,该书由西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