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要得”“吃啥子味的”“好吃得很哟”“来嘛来嘛” …… 最近,沙坪坝区磁器口老街上,一位卖飞饼的印度男子火了,他的视频刷爆各大网络平台。这缘于他的印度长相与“八级水平重庆话”,搭配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用地道重庆话流畅沟通 11月24日,周日,细雨纷纷,磁器口老街热闹不减。重庆晚报记者找到了视频中的飞饼店。此时,有位女顾客正在买飞饼。 “要得要得……25元,扫嘛。”走红网络的那位印度男子,正在与一位女顾客交涉,只听他一口重庆话腔调纯正。要是只听声音,很难判断出他不是重庆人。 “孃孃,你好久没来了哦。”这位印度男子甚至还用重庆话与顾客拉起了家常。 重庆晚报记者与男子攀谈得知,他名叫拉姆,今年40岁,来自印度钦奈。十余年前,他便来到重庆闯荡。最初擅长印度美食的拉姆在酒楼做印度菜,渐渐他发现印度飞饼颇受人们青睐,就产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 后来,拉姆先后在渝中区、以前的弹子石洋人街开过飞饼店。 “重庆话比普通话更好学” 拉姆当时学重庆话也和自己创业有关。 由于拉姆的飞饼做得正宗,还能将飞饼抛得又高又稳,拉姆的飞饼店生意越发红火。但是一到与顾客沟通的环节,拉姆和顾客都很“头大”。 “印度话顾客们听不懂,就连我用肢体语言也不相通,顾客也会误解成别的意思。”拉姆用重庆话夹杂着“渝普”告诉记者,闹过不少乌龙后,他就开始认真学习中文和重庆话。 “我发现重庆话发音需要中气足,这和印度话有相通的地方。”拉姆笑着说,他学了一段时间普通话,却发现重庆话更易掌握。 拉姆的重庆话老师是谁?拉姆说,那时自己的顾客,还有周边的店主都是自己的老师。拉姆通过大量和他们对话、交流,感受到自己重庆话不断地进步。 ▲拉姆(右)和哈曼 还教印度表哥说重庆话 “勒里勒里,印度飞饼,来嘛!”谈话间歇,拉姆不忘用重庆话吆喝几句。 “来哟来哟,好吃得很哟。”拉姆身旁另一位印度男子也用重庆话附和道。该男子是拉姆的表哥,名叫哈曼,比拉姆年长5岁。 哈曼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自己是一年多前和哈姆一起来重庆的。拉姆接着补充,今年8月,二人一起来到这家印度飞饼店工作。哈曼在拉姆的带动下,也学起了重庆话,“要得”是哈曼学会的第一个词。 如今,拉姆和哈曼平日就在店里上班,遇到休息日就去逛逛,看重庆的美景,享受重庆的美食。“我最喜欢解放碑的闹热,不过还是观音桥的美女多。”性格开朗的拉姆笑着说道。 拉姆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印度钦奈,拉姆曾经还带他们来重庆玩过几个月。如今,拉姆和哈曼都决定于每年春节回印度陪家人,平日就留在重庆打工赚钱。 “我实在太喜欢重庆了,起码还要在重庆工作5年。”临别前,拉姆如是说道。 老板:他的重庆话真有“八级” 黄女士是这家飞饼店的老板,她说,自己和拉姆相识很多年。“他做的印度飞饼很正宗,他为了照顾重庆顾客的口味,专门研发了麻辣味。最重要的是,他的重庆话真的是‘八级’水平。”黄女士笑着说道。 黄女士还说,她最看重拉姆的一点是,来重庆工作多年的他,了解大家特别看重食品安全和卫生,因此无论是食材准备还是店内清洁,拉姆都带着哈曼一起,做得一丝不苟。 网友声音:比我还标准的重庆话 @嗯啦啦338:这印度小哥把我大重庆话说得还挺正宗的。 @杨建灵:可以,入乡随俗,眼神有光。 @歌行者:这怕是重庆土生土长的吧,比我还标准的重庆话。 @沿途星光:我之前去磁器口玩,一声“妹儿哟,吃不吃饼子”给我惊到了。 @紫藤仙子:这重庆话这口音这个调调,比我说得还溜。 ▲扫码欣赏拉姆的重庆话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