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的愿望已经完成了……”12月22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邓敏遗体告别仪式现场,李伟(化名)摸着妻子的遗像哽咽着说。 12月20日凌晨,42岁的邓敏因病抢救无效逝世。22日上午,陆军军医大学多了一位名叫邓敏的“大体老师”。这名帮助了万余名病人的康复治疗师,通过捐献遗体,为医学贡献自己最后的余温。 传承好家风 用善良热情温暖身边人 1982年,邓敏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市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考入四川省卫生学校(现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并于2002年进入西南医院,成为康复医学科的一名治疗师。 “我们家虽然条件不太好,但父母一直教育我们,要善待他人。”邓敏的弟弟赵强(化名)告诉记者,姐姐选择从事康复医学,就是希望能减轻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痛苦。成为治疗师后,每次过年回家,街坊邻居有什么不舒服,邓敏都会耐心地为他们解疑答惑。 “她还是一个相当热心的人。”家住九龙坡的王新(化名)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他因为工作缘故加了邓敏的微信,“除了工作也没有更多的交流”。今年年初,王新因肩部疼痛在朋友圈“吐槽”。邓敏看到后,主动向他讲述了肩部疼痛的治疗要点,并告诉他可以随时找自己进行康复治疗,“我还说找个时间专门感谢她,没想到……” 待病人如家人 在平凡岗位上发挥光和热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对待病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地关爱。”这是邓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邓敏的朋友杨慧(化名)告诉记者,邓敏才到西南医院工作时,技师们需要扛着仪器到病床旁,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当时,我总是看到她扛着仪器,在各个科室跑来跑去。”杨慧回忆,由于仪器较重,邓敏经常跑得满脸通红。“我有时会叫住她,让她慢点跑。”杨慧说,但邓敏只是对她笑笑,又跑向下一间病房。 “邓敏经常说,康复治疗师是健康守护者,而不是做理疗的工匠。”邓敏的同事刘莉(化名)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技师的邓敏还考取了医师资格证。一次,一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突然癫痫发作。邓敏临危不乱现场开展急救,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她还像一个小太阳,走到哪里就温暖到哪里。”邓敏的同事李静给记者讲述了邓敏接诊一名截瘫患者的经历。 “那名患者因接受不了截瘫的现实,对治疗十分抗拒,甚至一度有轻生的念头。”李静回忆,邓敏不仅经常陪患者聊天,还给他分享康复医学前沿技术,鼓励他积极接受治疗。最终,患者对治疗不再抗拒,并依靠助行器实现了自主行走。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推开邓敏的工作室,一面面写满患者感谢话语的锦旗,无疑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肯定。 此外,邓敏还是一名优秀的导师。她不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的康复治疗师,还鼓励大家要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即使在2017年她被确诊为乳腺癌后,都没有放弃学习。”刘莉说,病情稳定后,邓敏不仅第一时间回到岗位,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甚至在去世前一个月,她还在撰写一篇关于康复教学的论文。 “邓敏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用她的医术、智慧和爱心,展现了医者的光辉,用她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康复医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告别仪式上,西南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侯景明说。 从医务人员到“大体老师” 献给医学最后的“礼物”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邓敏深知遗体捐献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确诊乳腺癌后,她多次表示,希望能将自己的遗体捐给陆军军医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2021年,乳腺癌第一次转移时,她就表达过捐赠遗体的愿望。今年年初,她得知癌细胞已转移到肝部后,又一次表示希望捐献遗体。”李伟说,妻子的坚持让朋友和家人决定尊重她的决定。 12月19日,由于病情加重,邓敏陷入昏迷。李伟代替邓敏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12月20日凌晨6点45分,邓敏走到生命的终点。随后,陆军军医大学的工作人员接收了邓敏的遗体。从医生变成“大体老师”,邓敏为挚爱的医学事业送上了最后的“礼物”。 “虽然妻子已经离开,但她的精神从未离开。未来,我也会支持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的崇高事业,用大爱挽救生命,让生命重焕光彩!”告别仪式上,李伟说。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通讯员 黄琪奥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