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专题记者会举行。 2024年重庆粮食产量达220亿斤 会上,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陈勇介绍,2024年,重庆粮食产量创近16年新高。全市粮食产量突破220亿斤、增长0.44%。油菜播种面积569.5万亩,总产量62.8万吨、增长3.6%,实现“17连增”。 2024年,重庆深入实施“四千行动”,即,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工作体现为“四个聚焦”。 聚焦“农地增产能”,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着力破解耕地细碎、排灌难、农机作业难等生产瓶颈,2024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3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聚焦“农业增效益”,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头羊计划”,打造爆品爆款,召开2024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暨第九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大力培育巴渝名优“土特产”,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4.08亿元、379.24亿元、381.7亿元,均位居全国同品类前列。 聚焦“农民增收入”,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分类制定促进低收入群体和面上农民增收“双十条”措施,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培训1.5万人、累计30万人。新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15个,分层分级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323个、“巴渝工匠”乡村驿站135个。 聚焦“农村增活力”,深入实施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以乡村治理为牵引融合推进乡村建设,统筹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着力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市和美乡村达标覆盖率达到30%以上。扎实办好“一清零、三改善、六提升”十件民生实事。 在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上,重庆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投入1.12亿元,开展13项联合技术攻关。联合江南大学、西南大学等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转化应用。聚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攻关,“庆油11”油菜新品种含油量52.37%、亩产202.4公斤,均为全国第一。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构建“1+4+4+N”体系(即建设1个“渝农大脑”,夯实农地“一张图”、农信“一本账”、农事“一张网”、农品“一码通”4个基础,搭建“四千行动”核心业务构架),推动“长江治渔”等N个应用场景落地。与中国联通共同组建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43%,位居西部第一。 重庆还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优选120个村先行试点;健全四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市、区县、乡镇、行政村),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达60亿元。 接下来,重庆将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迭代实施“四千行动”,着力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重庆辩识度”的“三农”改革发展标志性成果,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重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 重庆市政协常委,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董事长吴在学介绍,一年来,重庆深入挖掘数字技术潜能,精准赋能广泛的应用场景,“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位居西部第一。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数字化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如今,在重庆,数字技术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新养料。在潼南区太安镇奉民菜园里,挂着一串串科技满满的“小番茄”。地里的传感器能够精确感知土壤湿度和肥力,当湿度或肥力低于或高于设定值时,水肥灌溉系统会自动启动或停止,确保小番茄生长始终处于最佳条件,大大节约了水肥资源和人力成本。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相较传统方式节约水肥30%-50%,原来10个人的工作仅需1人就可完成。 数字技术也是乡村治理排忧解难的新钥匙。在农村化粪池、沼气池、池塘(鱼塘)这些危险场景,事故多发,靠传统人为管控,难以做到实时、全面的监督,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现在好了,这些危险场景的周围有了一个个AI监控小卫士和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对危险源24小时的实时预警,一旦有人靠近,进入电子围栏范围内,喇叭会触发警报喊话劝离,同时向监管平台发送告警,并形成需闭环处理的工单。当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浓度占比超限时,立刻将告警上报平台和处置系统,同时启动自动排风系统,使该密闭空间内的甲烷、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下降到安全值以内,直接解决危险源本身。通过数字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村安全监管方面的难题,守护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 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重庆已迈出了坚实步伐,让乡村振兴有“智”又有“质”,让广大农民群众收获扎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重庆桥梁创造17项桥梁世界纪录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在会上介绍,重庆正在以新型城镇化强城聚人,以畅通要素流动强村富民,不断推动城乡发展协同,谱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周建庭说,多式联运网络方面,全市机场旅客吞吐量超4900万人次,铁路运营里程超2800公里,在建高铁项目数量全国第一,长江5000吨级船舶满载通航,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500公里,实现机场100公里半径覆盖人口率95%、80%区县通铁路、75%区县通航运、100%区县通高速,为城乡物流,特别是农产品外运打通了通道。 重点基础设施方面,桥梁总数超两万座,创造17项桥梁世界纪录,持续推进渝万高铁、重庆东站等重点建设项目,建成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三峡旅游集散地,促进城乡双向融合。 城乡交通方面,轨道运营总里程突破500公里,开通璧铜线、江跳线等市郊铁路,创建全国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3个,建成“四好农村公路”网络,乡镇村通客车率100%,农村到县城出行平均缩短至2小时以内。城市客运方面,2024年12月31日,中心城区公交客流首破千万人次,达到1007.5万人次。 物流方面,202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2亿吨、水路货运量2.1亿吨,均居西部第一。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区县、乡镇物流节点覆盖率100%,工业与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全面连通。 汽车产业方面,新能源汽车等整装及配套产业发展迅猛,2024年1-11月,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81.29万辆、增长100.4%,整装汽车出口量43.5万辆、同比增长30.1%。 农副产业方面,2024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9.4%,三峡柑橘自营出口超7500吨,“巫山脆李”“涪陵榨菜”“梁平预制菜”等知名产品畅销海内外,农村公路带动沿线特色农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旅游方面,产业链显著延伸壮大,9个区县上榜2024全国旅游百强区,2024年前3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3亿人次、同比增长10.1%,接待入境游客76.2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22.4%,文旅经营主体突破19万家。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编辑:明爽 校审:周圆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