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起,重庆将持续举行“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任务。6日上午,首场发布会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焦2025年重庆市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2万亿台阶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江表示,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走在全国前列、实现西部进位,总量迈上3.2万亿台阶;“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能级加速壮大,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0%、整车出口突破50万辆,笔记本电脑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功率半导体产量居全国第三,全市首个1类生物创新药获批上市。 同时,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200亿元,增长16.4%。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双倍增”行动助力新入库科技型企业超1.1万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西部第一、全国第七,较2023年上升1位。 2025年将实施三项行动、实现三个突破 朱江介绍,2025年,重庆将实施三项行动、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行动,在加快“三中心一走廊”建设上实现突破。重点将推动“4个能级提升”,即提升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4个能级,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新阶段。 例如,在提升重要经济中心能级方面,将在持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4大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协同四川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第5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还将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320个川渝共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00亿元以上。 二是实施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行动,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上实现突破。重点将推动“4个集聚成势”,即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现代服务业4个集聚成势,做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硬支撑”。 例如,在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聚成势方面,将加快打造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区、国家时空信息服务核心枢纽,力争空天信息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联合布局打造成渝低空经济带,推动跨省低空飞行架次年增长20%。在加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成势方面,将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20个以上。 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实现突破。重点将推动“5个加快落地”,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416”科技创新成果、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项目、推动创新人才引育工程5个加快落地,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动力源”。 例如,在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落地方面,我们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创新资源,提速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出台推动经济向上向好“30条”措施 朱江表示,重庆在承接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推动经济向上向好“30条”政策举措。 “30条”政策举措主要有扩内需、强产业、育主体和优服务4个特点。其中,聚焦“扩内需”重点围绕促消费、扩投资、稳房地产3方面,提出系列支持举措。比如,在促消费方面,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在扩投资方面,对“两重”项目安排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付实行“随报随审随付”;在稳房地产方面,不再将市外人员购买普通住宅纳入房产税征税范围。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预计撬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600亿元以上,一季度完成市级重点项目投资1000亿元。 “为了确保‘30条’政策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尽快释放政策效应,我们还配套制定了系列实施细则文件,明确具体支持对象、支持标准、支持方式以及奖补程序等关键环节,部分细则已于春节前发布实施并上线渝快办,其余的实施细则也将尽快印发,大家可在‘渝快办’首屏相关模块上查询申报。”朱江表示。 力争川渝GDP总量突破10万亿元 “2025年,我们将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力争川渝GDP总量突破10万亿元,进一步提升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朱江介绍。 具体来看,一是争取国家赋能,将配合国家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二是狠抓任务落实,加快实施川渝年度100个重点合作任务、320个共建重点项目和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50个合作项目事项,提速成渝中线高铁、川渝地区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深化合作;三是健全机制保障,将迭代实施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四张清单”,扎实开展“十项行动”综合评价,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体系。 打造“四链融合”科技要素交易中心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重庆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哪些做法? 重庆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长(兼)陈智表示,重庆将重点做好发展壮大股权投资基金、继续完善科技信贷服务、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生态四个方面工作。积极助推科技型企业上市,畅通发债“绿色通道”,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形成“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联动的良好格局,促进“产业+金融+科技”的良性循环。 从三方面促进工业经济质效提升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莉介绍,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30%,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个百分点。 罗莉表示,今年,重庆将重点抓好3方面工作,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 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整体发展能级,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不断提升问界、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占率,引育并举进一步完善零部件产业生态。 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迭代“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矩阵体系,布局建设开放共享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和科创共享工厂。 开展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行动,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 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形、有色、有味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朱茂表示,2025年,市文化旅游委将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领带动,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加快勾勒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形”,系统集成搭建“四梁八柱”,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形、有色、有味。 打造全民艺术盛典,高质量承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二十届群星奖等重要活动。实施“振兴川剧”工程,提升“成渝话剧双城记”“技炫巴蜀”川渝杂技魔术展演、“川渝曲艺展演大会”、双城美术展、火锅之都、桥都、演唱会之都、温泉之都等品牌活动。 加强成渝双核联动,建立川渝入境旅游协同机制,联动实施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出成渝双核国际化旅游线路、长江三峡旅游等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加快推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落户重庆,联合开展中越、中泰友好交流年活动。推进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大足石刻景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武隆仙女山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巫山巫峡·神女创建5A级景区,推动大三峡、大武陵区域联动发展,串珠成链打造高品质文旅景观带。推进云端旅游、低空旅游、康养旅游等文旅消费新场景建设和发展。 优化文旅驾驶舱,升级打造“旅游大脑”,实施成渝文化旅游数据互联互通工程,建好用好“惠游重庆”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速实施畅游巴蜀便捷行动,加快实现川渝文化旅游“一码通”。 同时,积极推出文旅消费,开展“你好!重庆”“向世界讲述重庆”等全球推广活动。 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伟介绍,2024年,重庆深入推进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区域创新效能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2.6%、提高0.12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69820家、增长19.3%,高新技术企业8837家、增长15.98%,研发人员预计25万人、增长4.1%。 王伟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深化“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无人机、机器人、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新领域新方向,构建“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态”体系,不断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聚焦提升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科技创新的显示度、贡献度、活跃度,为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7%,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 同时,2025年将加快产业向“新”,深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7.5万家、20家。 今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130万辆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莉表示,今年,重庆将锚定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任务,坚持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场景牵引、数字赋能、自主创新、品牌提升,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130万辆。 其中,将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制定实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有力推进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等融合配套。加快发展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据服务等全链条汽车软件,构建“软件+智能+硬件”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快充换电、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超充之城”“车辆、道路基础设施、云端数据处理平台”一体化建设标杆城市和自动驾驶生态高地,让广大市民朋友、喜爱重庆和喜欢到重庆旅游观光的朋友们更方便快捷。 同时,将大力推进汽车行业“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积极引进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键人才,完善汽车金融、新能源汽车保险、“渝车出海”等服务体系,持续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一流新生态。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实习生 程静怡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