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⑥|爱情天梯 晚报献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2025-2-18 10:13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再读“爱情天梯”的故事,

仍觉得泪目。

刘国江和徐朝清纯粹的爱情,

就像是献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感动了海内外。

骄傲的是,

这些年重庆晚报一直陪伴在这个故事身侧,

记录、报道、传扬,担起了主流媒体的责任。

今年恰逢重庆晚报创刊40周年,

让我们一起回顾“爱情天梯”背后的故事,

感受6000多级天梯亘古不变的真情。


“爱情天梯”纯美故事

至今享誉海内外

▲爱情天梯故事主人公刘国江(左1)和徐朝清 资料图

回顾>>

19年前,“爱情天梯”获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爱情天梯”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常乐村,2006年,因重庆晚报独家报道,其获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两位主人公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12年,“爱情天梯”获评“重庆新地标”。2015年,“爱情天梯”获评人文胜地类“新重庆·巴渝十二景”。如今,主人公已先后去世,刘国江和徐朝清的故事,也数次被拍成了影视剧、话剧,网上至今还流传着无数关于他们的诗歌、歌曲、文章,但“爱情天梯”仍然在那里,被打造成旅游景点,成为情侣们心目中的爱情朝圣地。




讲述人:周立

职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2006年,我写下的《姐弟恋人隐居深山半个世纪》报道,以超出我意料的速度,受到世人关注。其中,我所描述的“爱情天梯”,以及我所讲述的刘国江和徐朝清那纯粹的爱情故事,很快风靡全国甚至海外。那时,大家只知道这个故事是通过重庆晚报记者的报道享誉海内外,却不知我之所以能挖掘出这个纯美的故事,离不开一个人的推介——刘栋林。

▲2012年春节,周立(右1)和丈夫去探望徐朝清老人。 资料图

向导:刘栋林

刘栋林,原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文化站站长,当地人称其为“古镇活字典”。2006年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天,他向我来电:

“周记者,我是中山古镇的刘栋林……有个事不晓得你能不能来报道一下……我们这里有一对夫妻,几十年前就隐居到深山里,半个世纪了,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的这番话,让我将信将疑,尤其他反复强调的那句“为了爱情”。作为记者,我必须要去核实。次日一早,我和报社摄影记者陆纲一起,赶往中山古镇打探。

江津中山镇往南30多公里,是数万亩连绵起伏、人迹罕至的深山,这里紧邻四面山,是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深山中有一座叫半坡头的高山,海拔1500米。但凡抬头看向那半坡头,山顶,便是刘国江和徐朝清的老屋。

关于有“野人”的传说,刘栋林是从当地村支书那里听说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成为了我的向导。

山顶,传奇夫妻

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爬“爱情天梯”是在雨后。一眼望不到头的梭罗林,密封了狭长的入山道路。仰头望去,那些石梯硬生生嵌在整块的巨石里,直插云霄,右边是不见底的深渊。这,便是那条刘国江凿了半个世纪、后来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天梯。

印象中的天梯,路面很干净,甚至鲜有青苔;石阶上凿着深深的纹路,不时会看到新鲜的钢钎凿痕;在特别险峻之处,内侧岩壁上还凿有一个个小坑;有些地方悬空,便用木头搭桥,两侧还有木头扶手……

在这样的路上爬了一个多小时,在山顶,我们终于见到了刘国江和徐朝清这对传奇夫妻。

我永远忘不了那番如桃源仙境般的景象——一片菜地围着一幢低矮的土墙屋,一道山泉从屋前流过,屋顶上炊烟袅袅。一位老婆婆坐在屋前缝衣服,一位老大爷在地坝砍柴,一只大黄狗警觉地在屋前转来转去,一群鸡则悠闲地在菜地散步。煤油灯、卡基布(老式蓝布衫),自己烧的瓦、筑的土墙房,自己招的蜂、酿的蜜,自己织的布、缝的衣,自己编的山歌……这一切,都在述说着这里的原始和简单,述说着老两口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

“小伙子”和“老妈子”

他们的爱情故事,远比刘栋林给我讲的更传奇——上世纪50年代,19岁的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招来村民闲言碎语,两人便携手私奔至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过着近乎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徒手营造属于他们的爱情家园。

两人互称“小伙子”和“老妈子”,为了让爱人下山方便,“小伙子”凿了半个世纪的下山路,共凿了6000多级,愣头青凿成了白发翁,仍在修修补补这条天梯。

当我把他们的故事,讲述给世人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爬这条天梯,去探望他们。当年7月,因入选“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刘国江生平第一次走出中山镇,坐飞机去南京领奖。

此后,一向与世隔绝、不问尘事的老两口不断受到人们热切关注。那段时间,我有种深深的愧疚感和失落感——生怕因我的一篇报道,害得这份非常难得的纯粹情感,在芜杂的世间消失。但当我再次爬上“爱情天梯”后,我长长舒了口气。原来,没有任何诱惑和改变,能打扰这对神仙眷侣的二人世界。

直到2007年12月7日,横生变故。这天,刘国江因脑出血突然去世。此后,徐朝清便下了山,和儿子刘明生一起生活。

天梯作证,真爱永存

2012年春节,我和家人去探望徐朝清老人。我向她介绍了我老公。老人伸出枯瘦的手,将我们的手拉过去叠在一起,笑眯眯地说了句:“两口子,要讲情义!”

这句话,让我瞬间有些崩不住——记得第一次去采访二老时,说起两人间的感情,刘国江就说过“两口子,要讲情义”。

没想到,此次见面,竟成永诀。当年10月30日晚,徐朝清老人去世。

第二天一早,我赶到“爱情天梯”,自发前去送行的市民太多,在天梯口,我惊呆了,漫山遍野的白玫瑰,在入道口汇集成一个心形。这是一位重庆读者天不亮就运去的。整整一万朵!

徐朝清的墓,就在刘国江旁边,在“爱情天梯”的起点处。

如今,二老走了,刘栋林走了,我已记不清攀爬“爱情天梯”有多少次。

故事终有结局,真情亘古不变。只有那6000多级天梯,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征集

1985年5月1日,重庆地区第一张都市报——《重庆晚报》创刊。今年,它将迈入创刊的第40个年头。

它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及“中国十大晚报”等荣誉;它始终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理念;忠实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命运……

春华秋实40载。从纸媒到智媒,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到全媒体传播的多面手。如今的《重庆晚报》,在重庆轨道全线网上线,以正年轻、正活力的面貌,与这座城市天天见,继续引领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为反映这40年来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变化,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拼搏进取精神,讲述这些年来重庆人生活的日新月异和所思所想,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厢遇晚报——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集活动,邀请你用一张照片分享你与《重庆晚报》的故事,用一段文字讲述你与它、你与这座城的不解之缘。

在此,本报真挚地希望在这场跨越时间只为寻找共同记忆的征集活动中,能看到你的身影,让那些值得记录和收藏的瞬间“昨日重现”,让那些值得发扬和传承的点滴能激励我们再次启航!

扫码填写“我与重庆晚报的故事”

更多故事回顾

1、“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 “十大感动人物”周书平的新春全家福

2、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②|《重庆晚报》这个栏目 促成设立“为重庆争光奖”

3、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③|残奥冠军廖克力: 《重庆晚报》陪我走过30年

4、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④|九寨沟地震后的“母亲海”

5、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⑤丨持续帮助 “乖乖”的这17年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