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晚报》40周年来临之际,许多老读者找出了自家收藏的泛黄报纸,讲述自己与这份报纸共同生长的年轮,以及共同见证的城市点滴变迁。 日记本里的剪报 苏志斌拿着新重庆晚报 分享人:苏志斌 78岁 重庆航道局退休工程师 每天清晨,我的第一件“要务”就是打开当天的《重庆晚报》,仔细阅读并制作剪报。油墨香混着晨光,是我最熟悉的味道。这个习惯,要追溯到40年前,《重庆晚报》1985年创刊起。 1985年5月10日的报纸头版上,印有我写给《重庆晚报》的意见:不办订购,每天要到解放碑报摊去买,这使我失望。很快,《重庆晚报》就解决了订购问题,让我们每天都有报可读。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这份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权威媒体,它还是一位愿意聆听读者声音的老朋友。 1985年的报纸上,有苏志斌的来信 你看,在我的日记本里,每一页都贴着《重庆晚报》的报头——日期、星期、农历、天气,一字不落。《重庆晚报》的“夜雨”专栏是我的心头好。那些散文诗歌,或温情或犀利,总让我忍不住剪下来贴进本子。几十年来,我的剪报本摞起来比人还高。 更难忘的是《重庆晚报》的“名人堂”活动。从作家梁晓声到主持人白岩松,我攒了一沓入场券和签名书。记得2009年听濮存昕讲话剧,他一句“舞台是人生的镜子”,让我豁然开朗。这些宝贝,如今都收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成了我人生的“文化宝藏”。 这些年,《重庆晚报》越变越年轻!版面图文并茂,标题鲜活有趣,连配色都透着“潮”味。第三次改版时,口号换成了“最好看、最有用”,我立马收藏了那期报纸。如今,我每天都会去轨道站取报纸,看着年轻人在地铁上刷手机读晚报的电子版,我既羡慕又欣慰。前年,我加入了《重庆晚报》摄影爱好者群中,我还特意留言:“纸媒的魂,融媒的形,晚报这才是真‘潮’!” 职业报料人 分享人:刘文平 66岁 退休印刷厂工人 时至今日,我已经干了20年新闻报料人工作,还曾经获得业界认证的“报料王”称号。《重庆晚报》的记者们把我当作老朋友,亲切地喊我“老刘”。 成为一名职业报料人,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最早接触《重庆晚报》,还是我从事印刷厂工作的时候。那时,厂里为了提升我们的校对功底,订阅了报纸,油墨味混着铅字的厚重,总让我觉得踏实。每天我都会翻看阅读报纸,知天下大事。 1985年,我有幸参加过《人民日报》的函授课,学了一年的新闻专科。对于新闻要素、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等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2006年,厂子解体,母亲又卧病在床。为了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又有一份收入,我开始试着干起职业报料人这一当时的“新兴职业”——许多个上午,我给母亲喂完饭、擦洗完毕后,我就揣着本子,或钻进十八梯的老茶馆找稀奇,或去南纪门看市井新鲜事…… 刘文平报料见报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重庆晚报》上出现了许多我发掘报料的精彩新闻——《六旬老农民的创意:手工打造房车 赏月还看江景》《古稀鞋匠以文会友》《菜摊前的民乐声》。其中一位《重庆晚报》记者采写的《情画》,还获得了中国晚报新闻奖,我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2006年,《重庆晚报》开设了“读者纠错”栏目。路灯歪了、路牌倒了、斑马线的“过”字写反了……这些“小毛病”逃不过我的眼睛。《重庆晚报》将其刊发后,也总能推动这些小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与修改。 迄今为止,我订阅《重庆晚报》已有二十年。它于我,早已超越一份报纸。它让我这个普通工人,成了城市的“眼睛”。这些随时光泛黄的纸页我会一直珍藏,因为它们也承载着我的半生故事。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银开穗 程静怡 摄影报道 读者来信>> 张辉 52岁 我是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会员,集报10000余种,号外近800种。《重庆晚报》这一份号外是从当地报友处购买获得。 何平 60岁 1989年上半年,我参加了由重庆晚报社和市电信局联合发起的一次专题有奖征文,以一篇叫做《公用电话亭》的小品文于当年3月14日发表在晚报的蔷薇园栏目。没想到这个“豆腐块”能够获奖,尽管只是个鼓励奖,几十年过去了,那个获奖证书一直被我珍藏着。 杜阳 35岁 2023年,有幸投稿的文章刊登在了《重庆晚报》并获得1000元三等奖奖金。我把奖金分给学生们,并告诉他们,写作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精彩。他们看到老师的文章在报纸上,比我还要兴奋,从此他们的写作兴趣更浓厚了。 “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征集 1985年5月1日,重庆地区第一张都市报——《重庆晚报》创刊。今年,它将迈入创刊的第40个年头。 它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及“中国十大晚报”等荣誉;它始终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理念;忠实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命运…… 春华秋实40载。从纸媒到智媒,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到全媒体传播的多面手。如今的《重庆晚报》,在重庆轨道全线网上线,以正年轻、正活力的面貌,与这座城市天天见,继续引领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为反映这40年来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变化,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拼搏进取精神,讲述这些年来重庆人生活的日新月异和所思所想,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厢遇晚报——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集活动,邀请你用一张照片分享你与《重庆晚报》的故事,用一段文字讲述你与它、你与这座城的不解之缘。 在此,本报真挚地希望在这场跨越时间只为寻找共同记忆的征集活动中,能看到你的身影,让那些值得记录和收藏的瞬间“昨日重现”,让那些值得发扬和传承的点滴能激励我们再次启航! 扫码填写“我与重庆晚报的故事” 更多故事回顾 1、“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 “十大感动人物”周书平的新春全家福 2、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②|《重庆晚报》这个栏目 促成设立“为重庆争光奖” 3、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③|残奥冠军廖克力: 《重庆晚报》陪我走过30年 6、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⑥|爱情天梯 晚报献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7、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⑦|扎根巷陌,书写人间 “巷子记者”三获中国新闻奖 8、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⑧|梅花奖得主沈铁梅:晚报是我艺术路上的见证者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