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近日,重庆出台了支持制造业稳增长促转型提能级的35条硬核举措,对制造业发展予以“真金白银”的支持。今日聚焦,由此展开。 重庆出台35条硬核举措 这35条政策措施,聚焦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覆盖范围广、具体举措实且含金量高。其中,支持培育壮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措施有8条, 比如,支持工业母机、智慧医疗装备、低空装备等领域重点企业开展“订单式”研发制造,择优给予最高300万元的支持。 市经济信息委智能化处处长左翊君表示,针对全市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也出台了9条支持措施,比如对承担市级的制造业赋能中心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同时对积极打造“未来工厂”的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支持。 市经济信息委经济运行局局长蒋茂林透露,计划今年上半年兑现八成以上政策资金,“真金白银”推动制造业稳增长提能级促转型。 重庆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涵盖了31个大类行业,形成了以汽车、电子、装备、材料和消费品等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制造业既是重庆厚实的“家底”,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的“引擎”。在2024年全国GDP十强城市排名上,重庆以3.2万亿元的成绩首次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城。在观察人士看来,重庆之所以能实现“弯道超车”,强大的“重庆制造”是关键因素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2025年,山城的制造业如何进一步攀高向新?此次出台的35条措施里,支持企业智改数转绿色化提升的政策占比最重,总共有9条。其内在的逻辑,就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程,提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提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近日,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出炉,位于铜梁区的精鸿益科技榜上有名。这是一家专注智能电子零部件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企业先后购置上百套高效率低能耗设备,对高精密制造车间进行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智能设备比重提升至85%,现已成为海康威视、富士康、小米等多家头部企业的稳定供货商。 重庆精鸿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兵介绍,通过对生产全过程实施绿色技改,生产效率整体提升35%,能耗降低28%。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有害物质管理体系,从源头推动产品供给绿色化。 截至目前,重庆全市已累计建成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绿色园区、18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各项数据年均增量连续3年实现西部领先,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30%,高于全国平均9.5个百分点。 市经济信息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陈昌明告诉记者,将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迭代升级“工业绿效码”+“工业绿效贷”,创建更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园区。 盘点此次出台的35条措施,除了支持企业智改数转绿色化提升,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持,是又一大重点。共有8条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中试平台建设支持和运营补贴,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支持,支持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企业打造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等多个方面。紧盯做大做强制造业,重庆的思路,是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培育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 从“关键变量”到“最大增量” 向新而行,渝北区把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积极帮助链主、链长企业补链强链延链。目前 ,当地已集聚5家整车企业,时代长安、北斗星通等36家核心配套企业 。2024年10月,占地1200亩的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正式投用,将形成不低于年产28万辆的新能源整车产能。就电子产业领域而言,智能手机产业集群也已初具规模。 长寿区不断完善科技企业梯级培育体系,2024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8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63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家,累计达15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提前完成“双倍增”全年目标任务。 长寿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其东表示,健全完善科技创新“1416”工作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蓄势赋能。 2024年,重庆的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2.6%、提高0.12个百分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居全国第7。2024年底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为重庆的2025年擘画了9大工作重点任务。“紧盯做大做强制造业,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排在首位,其中明确强调将强化“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具体来说,就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和政府侧、市场侧、创新侧、人才侧的有效联动。 此次出台的新政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的“落笔”,应该说与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一脉相承,归根结底是为了对现有产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产业发展新生态进行积极探索和构建。而从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到精准有力的政策工具包,这样的组合拳,也给了企业家们更好的发展信心。 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敬锋说:“重庆在整个产业链发展上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其他的一些机会。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把企业经营得更好。同时响应这种产业链的号召,跟地方政府一起,打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我们的目标是在2028年形成一个百亿级的企业,赋车智能,make auto smart,让科技去改变我们的出行。” 重庆翼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乐放说:“我认为无人机将会面临三个重要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向更大载重能力,更高续航能力发展。第二个就是要向更微小、更无感的方向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进一步的智能化无人化。在未来的3到5年,我们会集中力量设计制造一系列的100克级以内的无人机。我个人判断,这个细分市场在未来全球每年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亿至50亿。”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做大做强制造业,既是重中之重,也是关键一环。瞄准目标,精准发力,在迈向“制造强市”的征途上跑出加速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强大动力,我们有信心,也有底气。 原标题:重庆第1眼 | 紧盯做大做强制造业 重庆出台35条硬核举措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