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楚地欧阳文泓 重庆第一双语学校初2026届11班指导老师:邹仁波荆州从来就铭刻在两座碑上,一是沙场铁骑的扬尘,一是市井人间的烟火。 ——题记 昏暗的灯下,模糊的玻璃拦住了游人的步履,却拦不住那些惊诧的目光。千年历史在玻璃后酣睡。 这是一具干瘪的躯体,平静得如一滩死水。但苍老与年轻、颓唐与活力奇异地交织在根根嶙峋瘦骨,一如这片曾经叱咤风云,而今又归于沉寂的古地。荆州博物馆中,我不禁愣神,想到千年前这层薄薄的皮囊下也曾充满血肉。 刚踏入这座古建筑时,我就嗅到了文物特有的厚重气息。相较其他著名博物馆,它的陈设如此古旧、朴素。恍惚中,我忘记了这里不是千年前那个“蛮夷”之地、远离中原的荆楚,而是如今仅存于世的楚地的最后一缕遗韵。 但是,在这默不作声的地方,小心隐藏着楚地的巨大宝藏。在忽明忽暗的光晕里,越王不光剑和吴王光戟闪动着点点寒光,诉说着春秋时期的繁荣辉煌。龙凤纹的玉佩镀上温润的光泽,青铜器皿的铜绿勾勒时光的留痕。那些久经沙场的武器不复当年,精美的盾牌已蒙尘,象征信仰的赤凤在铜鼓上起舞。横渡了暗流涌动的历史长河的它们,或许拼尽了全力,才不至于散作沙场蹄下的屑尘,长江浪下的泥沙。 而“遂”,这位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楚人,正是整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干枯的躯壳无声地诉说楚地的荣光,或许以一位手持戈矛的战士沙哑嗓音,或许以一个权倾朝野的重臣的宏大目光。无论如何,他不会是一个无名小卒,时代的赞歌并不由无名小卒唱响。 但他真的不是吗? 在荆州古镇的一条羊肠小径,自天洒下丝丝细雨,抚上我眉间。远处喧嚣的人声传来,转入大道,两边的小摊相互依偎,紧密相贴。闪烁的灯光向游人轻语,衬着摊贩们热情的吆喝更为嘹亮,向路过的游人兜售荆州本地的鱼糕和鱼丸。 蒙蒙雨中,升腾着市井小巷温暖烟火气,荆州曾经的街道似乎与眼前这一幕重合。荆州自古代以来就是如此,哪怕时过境迁,那古朴的气息却并未渐淡,反而越来越浓。 我又一次想起了“遂”。他或许是一个平凡的百姓轻声谈笑,亦或是个守在小摊前的小贩叫卖得响亮。他或许也曾像我一样,撑着一柄伞,行走在这尘世烟火间。 荆州,这座既沧桑又明丽的城市,这座既安静又喧闹的城市,这座沉默不语又一鸣惊人的城市。无数楚人在这座古城间穿行,吟着属于自己的篇章。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市井小民,终将化为无声。但他们的声音却汇集在一起,铭刻在荆州这座交织古今的丰碑上,成为不朽。 教师点评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博物馆是保存、传播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走进这座城市的博物馆。散落在各地的博物馆,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小作者在荆州博物馆感受到楚地的厚重历史,对文物及“遂”的描写,展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的荣光;又于古镇小巷捕捉市井烟火气,让古今场景自然交融。文章前面“题记”统领全文,结尾将王侯将相与市井小人的声音汇集,凸显荆州交织古今的特质。文章角度新颖,切入点巧妙;语言凝练典雅,优美文字与历史名城交相辉映。 编辑:杨雪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