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⑪|英雄之城:神舟飞天的背后力量 杨利伟亲笔向晚报读者问好

2025-3-6 10:10 |来源: 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174122655467c9023a4ea76.jpg

▲杨利伟亲笔写给晚报读者的祝福

回顾>>

从“神五”到“神十九”,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追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脚步,《重庆晚报》记者也有幸一次次深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为多次“神舟”飞船发射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并且对话中国载人航天巨头。

2008年9月,距离“神七”航天员乘组见面会还有2小时,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位“飞天英雄”杨利伟在酒泉接受《重庆晚报》专访时,亲笔写下:“向重庆晚报的读者问好,感谢你们对航天事业的支持。”



讲述人:曹阳

原《重庆晚报》记者,现人民网重庆频道副总编辑、重庆市青联副秘书长

01

“神舟”背后的“重庆力量”

174122842867c9098c94c78.png

▲2005年7月1日,重庆晚报记者专访“火箭司令”黄春平。

很幸运,“神五”开始,我作为《重庆晚报》记者,很早就接触中国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神六”至“神八”更是3次进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亲历发射时刻。

2003年10月15日,“神五”作为中国第一艘载人的航天飞船将杨利伟成功送上太空的消息传来,同事陆纲、胡东强和我讨论,作为“兵工之城”,重庆会不会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单位里有一席之地?我们查阅资料,获悉原重庆巴山仪器厂(现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系统研制单位。于是,我们三个立即驱车赶往该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敲响了该厂大门。没想到,正是这一敲,让《重庆晚报》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之路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在厂里,我们采访得知,重庆巴山厂的遥测系统,好比给火箭装上了“神眼”,为发射成功贡献了重庆力量。也正是通过巴山厂,我们当时还电话采访了“神一”至“神五”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

两年后,来重庆巴山厂视察的黄春平,欣然走到了我们镜头前,接受了重庆晚报面对面专访。这位对重庆和重庆军工事业有深厚感情的“火箭司令”,向我们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中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5年7月1日,《重庆晚报》以《“火箭司令”披露神舟飞船内幕》为题,对此进行了独家报道。

02

深入酒泉基地的难忘记忆

174122655667c9023c8c5af.jpg

▲专访黄春平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发射。10月13日,《重庆晚报》以《本报特派记者深入基地16天》为题,刊载了我进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采访到的“神六”发射的幕后故事。

在基地那些天,我记忆最深的,是几位平易近人的航天巨头,尤其是戚发轫老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老得知我是《重庆晚报》记者后,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请求,还帮我寻找最佳光线角度和拍摄位置。戚老说,重庆企业和人民一直关心航天事业发展,这在“神舟”工程里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问候重庆、问候《重庆晚报》读者”。

2005年10月13日,《重庆晚报》还再次刊发了和黄春平的整版对话《“神一”至“神五” 惊险时刻揭秘》。

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也让《重庆晚报》得到了中国航天人的信任和殊荣——2006年4月8日,由《重庆晚报》承办的“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重庆)展”在重庆朝天门规划展览馆开展,杨利伟专程来渝参加了开幕式。

03

航天巨头的独家分享

174122844667c9099e71f88.png

▲独家专访杨利伟

2008年9月25日,“神七”成功发射。当天,《重庆晚报》推出“神七飞天”特别报道。其中《杨利伟:我主动退出选拔》,是我对杨利伟的独家专访内容。他除了讲述自己与航天事业的故事,还专门提到重庆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时刻牵挂着重庆的战友和乡亲”。采访最后,杨利伟还亲笔写下了对《重庆晚报》读者的问好。

《重庆晚报》的“神七飞天”特刊中,还有一篇对戚发轫的二度专访《我们向宇航员保证:绝对安全》。“失败,教给我太多的东西。”这位航天巨头在采访中,谈得更多的,是失败和动力之源。许多读者第二天拨打《重庆晚报》新闻热线留言:戚老的讲述与分享,让人感受到无限荣光背后,中国航天人的艰辛、不屈与执着。

时隔多年,每当我回顾当年自己站在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听到火箭呼啸穿透云层的声音、感受到大地传来的震撼时,我仍为自己的幸运激动万分——幸运自己是《重庆晚报》一员,幸运自己是英雄重庆城的一员,才能走近中国航天,走进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记录那些泪水与欢呼,就像茫茫戈壁滩上星光,最终汇成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向更远深空迈进的底气。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17405411118723.png

“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征集

1985年5月1日,重庆地区第一张都市报——《重庆晚报》创刊。今年,它将迈入创刊的第40个年头。

它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及“中国十大晚报”等荣誉;它始终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理念;忠实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命运……

春华秋实40载。从纸媒到智媒,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到全媒体传播的多面手。如今的《重庆晚报》,在重庆轨道全线网上线,以正年轻、正活力的面貌,与这座城市天天见,继续引领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为反映这40年来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变化,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拼搏进取精神,讲述这些年来重庆人生活的日新月异和所思所想,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厢遇晚报——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集活动,邀请你用一张照片分享你与《重庆晚报》的故事,用一段文字讲述你与它、你与这座城的不解之缘。

在此,本报真挚地希望在这场跨越时间只为寻找共同记忆的征集活动中,能看到你的身影,让那些值得记录和收藏的瞬间“昨日重现”,让那些值得发扬和传承的点滴能激励我们再次启航!

174122655967c9023f01d9e.jpg

扫码填写“我与重庆晚报的故事”

更多故事回顾

1、“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 “十大感动人物”周书平的新春全家福

2、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②|《重庆晚报》这个栏目 促成设立“为重庆争光奖”

3、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③|残奥冠军廖克力: 《重庆晚报》陪我走过30年

4、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④|九寨沟地震后的“母亲海”

5、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⑤丨持续帮助 “乖乖”的这17年

6、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⑥|爱情天梯 晚报献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7、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⑦|扎根巷陌,书写人间 “巷子记者”三获中国新闻奖

8、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⑧|梅花奖得主沈铁梅:晚报是我艺术路上的见证者

9、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⑨丨《重庆晚报》铁杆粉丝: 泛黄报纸见证时代温度

10、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⑩丨“拆围墙,建广场” 重庆人民广场的建成 晚报也出了一份力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



174122647267c901e8b4a33.jpg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