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魂·釆——读余景散文集《陌上烟雨》文/王明凯 读余景的散文,如一缕缕清新的风,温暖地吹拂着我。最近,又阅读了他的新著《陌上烟雨》(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如沐春风,如饮清泉。余景的散文之美,大致可以概括为“根”“魂”“采”三个方面。 其一,根。一般地讲,任何作品都是生活的庄稼,都是从生活的土壤里长出来的,水田里长出来的是水稻,是莲藕,旱土里长出来的是玉米,是土豆。离开了生活这一块“田”,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作家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或在工厂,或在农村,或在车间,或在工地……比如就重庆作家来说,傅天琳的这块田在果园,华万里的这块田在龙王场,张远伦的这块田在诸佛村。同样,余景的作品也有一块属于他的田,就是书中反复提到的邱家河,那就是他的地域之根、文化之根、历史之根和情感之根。《山路弯弯》《邱家河水响叮当》《老家的年味》《通往邱家河之路》《采野菜》等等,都是这块田里长出的苗,开出的花,结出的果。邱家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余景的灵魂之中,是他的文学根据地。 其二,魂。散文的魂,是指散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寄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主旨和要义所在。散文通过抒情、叙事、议论等形式,将作者的感悟或思考表达出来,传递给读者。如果没有这种“神聚”,散文就是没有骨架的躯体,无法支撑起文章的灵魂。可以说,余景的每一篇散文都是有魂的,《爷爷的纸篓》写出了爷爷对书籍、对文字、对圣人思想和智慧,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无比敬重;《父亲的记账本》写出了父亲作为乡村郎中令人钦佩的医品医德与高尚情操;《老家的年味》通过对吃刨汤、贴春联、年夜饭、吃汤圆、玩狮子、走人户等一系列春节民俗的描述,写出了这些民风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色、传承状态和现代意义;《情寄山水》《至爱清欢》和《行板如歌》的系列散文则写出了山河的壮丽和世间的美好,无不具有丰沛的思想内涵。 其三,采。散文之“采”,主要是指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丰沛,读起来文采飞扬,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余景的散文构思巧妙,情感细腻,词汇丰富,句式优美,比喻、拟人、排比、通感比比皆是,妙不可言。比如,他写山乡之美:“这里的每一株鲜嫩的芳草,每一树青葱的苞芽,每一朵萌动的花蕾,每一滴叮咚的脆响,每一声清丽的鸣唱,每一片悠然的云霞……都写满了露珠般晶莹的诗意”(《采野菜》)。他写雪景之美:“那些亭台、假山、回廊、溪桥……好像每一处景致都是用碎银和精盐粉饰而成,冰雪凝脂,皓然一色,纤尘不染,如梦如幻,像画家们独具匠心描摹出的一幅幅精美的油画。那些倒垂的冰笋、树挂,晶莹玲珑,如月宫桂树上飘曳的玉质银章,熠熠生辉,令人目不暇接”(《冬日雪祭》)。他写心情之美:“我们一行人沿着曲折的小路,急不可待地爬上了附近最高的山岗,站在山巅,极目万顷,山峦起伏,绿波浩荡,瀚海无垠。或坐立,或奔跑,徜徉脊顶,熏风澹澹,满地锦绣,不禁让我心驰神往,思绪绝尘,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超脱”(《行走在大巴山深处》)…… 综上所述,余景的散文,真可谓生活的春苗、语言的花朵、思想的果实。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原党组书记)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