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裂的纸媒里寻找光的形状——评非虚构作品《通往融媒之路》 文/姚彬 那些泛黄的、肉眼可见的新闻纸,正以一种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在时光的长河中悄然消逝。铅字所铸就的黄金时代,仿佛一艘古老的巨轮,在字节洪流的汹涌波涛中泛起层层白色泡沫,渐行渐远。然而,当我们轻轻翻开《通往融媒之路》这部非虚构作品的扉页,指尖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印刷油墨那细腻的颗粒感,更是整个所谓主流媒体在时代裂变中剧烈震颤的神经脉络。 本书作者,在媒体界深耕四十余载的陈杨,自一名青涩的见习生起步,一步步攀登至高级编辑的殿堂,又从普通记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担任常务副总编之职。他对新闻学的探索,堪称痴迷,近乎苛刻地自我磨砺,对同仁则满怀热忱,循循善诱,直至目标达成。退休后,并未止步,反而以一种抽丝剥茧的细腻,悠然回望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 这部非虚构作品,犹如一把手术刀,以其无与伦比的精准度,切开传统媒体向死而生的肌理,深入骨髓,探寻其内在的生命力。在新闻媒体业这部断代史的褶皱里,它显影出一幅幅匠人精神永不褪色、创新之火依然熊熊燃烧的高光底片。正如中国新闻界非虚构写作的引领者李海鹏所言:“非虚构写作曾经是新闻记者、作家和历史学家们的御苑,是他们以笔为剑,剖析世态人情的利器……如今,几乎没有什么题材不能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来呈现。”而《通往融媒之路》,无疑是对这一论断的最好证明。 铅火淬炼:纸媒圣殿里的匠人坚守 在印刷机轰鸣不息的车间深处,我们仿佛窥见了那些老报人将校对符号刻入掌纹的虔诚与执着。书中,“最是寻常却奇巧”“‘黑白颠倒’练就真功”“大样背后的定夺”等篇章,生动描绘了纸媒人用字句精心丈量真相等高线的艰辛历程。非虚构写作在此刻展现出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将新闻视为一种“立业”而非简单的“职业”,展现了编审们“与每一个字搏斗”的孤勇,以及“办公室夜晚少有亮着灯”的默默坚守。这种对媒体职业信仰的极致追索,正是非虚构写作区别于虚构作品的筋骨所在。它不胡编乱造,而是用事实的棱镜,精准地折射过往现实的光亮。 从作者个人在央媒上发表的力作,到“执行力,策划之核”的深刻剖析;从“讲好本土故事”“打造媒体品牌”的实战经验,到“新闻人群像”的生动描绘,无不彰显出“一份地方报,半部本土史”的珍贵品质。这种在场感与文献性,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重返那个靠双腿和创意丈量世界、存世存档的年代。书中关于“三峡行”“《巴渝都市报》创办始末”的记述,更是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媒体人,如何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文字记录历史的执着与坚韧。 当“困顿中的生存之战”成为媒体行业的常态,无论你如何审视这“难以理解之象”,它都是那些渴求向好而生的媒体人,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非虚构作品的真实基座。这种固执的匠人精神,铸就的范本犹如青铜器般厚重而珍贵,既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又在时光变换中愈发显现出坚守的可贵与不易。 影像重构:在数据肆虐中打捞融媒锚点 当幢幢报业大厦的玻璃幕墙倒映出短视频的霓虹灯光,当算法浪潮汹涌澎湃,席卷整个传媒界,书中的人物和机构在算法浪潮中的彷徨与倔强,共同构成了新媒体浪潮中传媒人的精神图谱。从“本土为先”“开门办网”的积极探索,到试水“手机报免费看”的创新实践,再到“报纸不只是一张报纸”的深刻反思,这些举措犹如一道道谜题,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与勇气。非虚构写作在此刻展现出强大的叙事弹性,既忠实记录了追求点击率而碾压质量的行业困境,又在字里行间埋藏着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隐秘守护。 这种守正创新的双重叙事,正是融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典型特征。书中“融合,没有终点的远方”一章,更是深刻揭示了非虚构写作在当下信息过载时代融媒营运样本的特殊价值。当AI开始批量生产资讯,当“我是谁”“防止沦为新版纸媒”“求解‘卡脖子’难题”“不得不补齐的短板”等问题接踵而至,这些深度思考构成了对“有爆款缺用户,有平台少流量”困境的密码破译本。尤其对“能写会摄善剪人才”的渴求,在代际认知的裂缝里,我们看到了非虚构写作者如何将融媒真正所应拥有的魂灵塑造得栩栩如生。 这种对中国特色融媒体的深刻认知,使作品既具备社会学的观察锐度,又葆有文学性的审美纵深。它让我们看到,在数据肆虐的时代,媒体人如何坚守初心,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打捞起融媒的锚点,为未来的航行指明方向。 勇往直前:新闻人的永恒朝圣路 在全书写人的章节里,那个“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练习生,那个在严寒冬天突发急性阑尾炎却仍坚守岗位的年轻记者,他们的身影构成了任何时代都最需要的精神注解。非虚构写作在此刻超越了真实的范畴,升华为对新闻人精神原乡的文学勘探。当数字化生存将每个人都变成信息终端,书中老中青三代媒体人对纸质镜头的偏执与热爱,恰似唐吉诃德冲向风车的长枪,在荒诞中迸发出理想主义的光芒。 这种精神肖像的刻画,彰显出非虚构写作独特的人文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在媒体行业变革的浪潮中,那些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的新闻人,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尤其附录中“我的父亲母亲”“‘60后’的成长之路”等篇章,作者以无数细节描写,重构了一个青涩懵懂之人如何成长为高级编辑的基础图谱。这些散落在文本中的精神火种,构成了照亮未来的星座,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非虚构写作在此刻完成了它最本质的使命:不是记录事件的灰烬,而是保存人文火种的热度。《通往融媒之路》的非虚构叙事,最终在媒体不断演化的断层带上,建立起一座连通过往和现今的精神之桥。当我们在Kindle上阅读关于铅字时代的怀旧篇章时,这种媒介错位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最富张力的隐喻。它让我们思考,在媒体行业变革的浪潮中,我们究竟应该坚守什么、追求什么? 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预言了媒体业的未来形态,而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对执业的谦卑、对文字的敬畏。那些在AI洪流中逆流而上的新闻匠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行业的尊严,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对“立言”之重的集体记忆。这本书最终告诉我们:无论媒体如何进化、如何变革,唯有将新闻作为志业而非职业的写作者,才能在时代的皱褶里,继续书写光的形状。 在断裂的纸媒里寻找光的形状,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道路。但正是有了这些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的新闻人,我们才能够在这条道路上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让我们以《通往融媒之路》为镜,铭记那些为新闻事业默默奉献的匠人精神,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