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在重庆人民大礼堂隆重举行。重庆日报供图 长相守 文/黄济人 我是《重庆晚报》副刊作者。 比起其他作者来,我写得并不多,但是似乎比他们写得要长些,近十万字,副刊用两个连版,连载了两个星期。这就是那篇《历史的选择——重庆直辖市议案是怎样通过的》。 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前夕,我接到《重庆晚报》副总编许大立打来的电话,他向我约稿。我说明天去北京开会,没有时间动笔,返渝后再说吧。他笑道,我请你写的,就是这次会议,就是重庆直辖市议案是怎样通过的。 从开会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要写的事情太多。大会秘书组有一个简报,各地人大代表在小组会上的发言我都可以看到。我在想,这些都是我的素材,文章可以落笔了。 用日记体的文学式样也许是恰当的。我把想法告诉许大立后,他大加赞赏之余,让随团进京的《重庆晚报》记者江波与我联系。于是,大会小会之外,我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写稿,每天能够赶出四五千字,夜里十二点,则由江波来到我的房间,取走稿件,再由他传真送走,送到每晚坐守在报社的许大立手里。 连载就这样开始了,使用了我与报社商量好的标题。这个标题吸引了《大公报》和《文汇报》,两家报纸的驻京记者找到我,希望分别转载,我没有意见,许大立也没有意见,他唯有的要求,就是两家报纸在每天的文章后面标注转载自《重庆晚报》。 十五天的会议结束后,近十万字的日记也连载完了。重庆的三十二位全国人大代表不负众望,并且有了个重大发现,那就是我们赴京的时候还是四川人,怎么返渝的时候就变成重庆人啦!重庆四大班子的领导们站在弦梯欢迎我们,我刚出舱门,一位领导就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一篇文章搞得洛阳纸贵,我们小区门外的报亭天刚亮就有人排队买《重庆晚报》。作为这家报纸的副刊作者,我感到了来自心底的欣慰。 弹指间四十年过去了,我欣慰的是《重庆晚报》主刊与副刊的长相守,作者与副刊的长相守,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编辑:戴林 校审:周圆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