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辉,29斤8两”电子秤红光闪烁间,“会计师”的报数声让55岁的茶农李孝辉笑开了怀。随后,李孝辉攥着票据挤出人群,走向现金发放窗口,领取了300元现金,这是他和家属采茶一天的总收入。 ▲凯堡茶业加工厂收购点围满前来售卖茶叶的茶农。廖霜 摄 近日,重庆市秀山自治县钟灵镇的2万亩茶园迎来了采收旺季。茶农正把刚采摘的鲜叶送到凯堡茶业加工厂收购点,等待鲜叶过秤。 正在整理茶筐的乔婶插话:“以前要背到集镇去卖,十分不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现款现结了。”她家10亩茶园今春已进账7000余元,今天又卖了270元。 “自3月21日春茶开采以来,我们日均收购茶青3000余斤,最多的一天收购7000斤。为了提高茶农的积极性,我们实行现款现结,茶农交完鲜叶就能领钱。”收购点负责人邓林秋介绍,为保障茶农随时交售,她们将收购时段延长至晚间七点半,截至目前,已经收购茶青6万余斤。 支撑这繁忙景象的,是凯堡茶业打造的现代化产业链。2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昼夜运转,全自动生产线日加工鲜茶4000斤,高峰期可加工上万斤鲜叶。“凯堡牌秀山毛尖”“凯堡银毫”等10余个自主品牌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为茶农筑起坚实的市场后盾。 ▲俯瞰钟灵凯堡茶园。付冲 摄 茶香漫卷的不仅是车间。清晨送完孙女上学的仁小英挎篮隐入茶山,指尖在嫩芽间翻飞如蝶。“八点送完娃来采茶,最快1天能挣180元。”这样的场景在钟灵镇随处可见,其茶产业链激活了闲散劳动力,让留守妇女、老人在家门口也能够实现增收。 眼下,钟灵镇12家茶厂正开足马力加工鲜叶,年处理鲜茶5000余吨,可制干茶1200吨,年产值达2.4亿元。畅通的收购渠道与完善的保障体系,让全镇2万余亩生态茶园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的“指尖经济”。 秀山作为武陵山区茶叶主产县,全县22个乡镇布局茶叶产业链,茶园面积近20万亩,已培育45家加工企业,全年茶叶加工能力超1.5万吨。如今,这片武陵山区的绿叶,已成为当地4万群众就业增收的“金叶子”。 原标题:重庆秀山:指尖上的亿元产业链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