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麻花博物馆”探寻舌尖上的非遗创新密码

2025-4-29 19:10 |来源: 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把地方小吃做成了名特产,用心、匠心、耐心都必不可少。”4月29日,由羊城晚报、北京日报、新京报、扬子晚报、济南地铁传媒等十余家国内媒体组成的调研团队来到了位于磁器口古镇的“麻花博物馆”,在百年麻花模具与创新金奖证书的交相辉映中,见证了重庆老字号守正创新的发展样本。 

  这座由陈麻花食品总经理非遗传承人杨学武历时两年打造的行业博物馆,通过200余件麻花制作老器具、历史影像资料及产业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了麻花的起源及发展脉络等历史文化。馆内陈列的民国时期麻花模具、手写配方笺等文物,与当代自动化生产线模型形成时空对话。  

别小看这小小的麻花产品,重庆人在研发它的百年过程中,把最精华的制作工艺保留了下来。杨学武介绍,对于陈昌银麻花来说,即便制作工艺很繁琐但“选、称、筛、观、配、揉、打、绞、醒、擀、切、搓、拧、炸、翻、捞、晾、闻”十八道工艺都必不可少。

1745924830836.jpg

正是因为独具匠心的打造,这麻花吃起来才这样酥脆可口,入口化渣,让人停不下来。现场品尝环节中,调研团们对陈昌银麻花的口感赞不绝口。

调研团还了解到,这个始于1907年的品牌,已将麻花品类从基础咸甜双味拓展至黑芝麻养生款、辣子鸡风味等30余种创新形态,更研发出拇指大小的金奖产品,实现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产业突破。

“小麻花里面藏着重庆人的大智慧。”扬子经济时报总编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执行总编陈迪晨在翻阅陈昌银发布的“麻花产业白皮书”时很是感慨,表示在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麻花文化。

在向调研组分享跨界合作经验时,杨学武此次,《重庆晚报》和陈昌银联名推出的“和你在一起”城市伴手礼是媒体与老字号品牌的互相赋能,也通过文化符号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记者 李琅/文 记者 郎建荣/摄 实习生 朱灵玲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