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童年游戏文/李秀玲我的童年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除了学校的体育课,游戏就是男孩子们打方块、滚铁环、弹珠子、折纸壳枪,女孩子们踢毽子、跳格子、跳绳、玩橡皮筋。还有男女皆宜的活动——板羽球、乒乓球、掷沙包、爬杆…… 说起来,我小时候还是个运动高手呢。 游戏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比如毽子吧,空闲时在厂区到处溜达,火眼金睛地寻找到一个空心圆形铁环,如获至宝地拿回家洗干净,再缠住爸爸给点零花钱,买来五颜六色的打包带,剪成很多根长短一致的,套在铁环上打个结,又耐着性子一根根撕碎撕开,一个毛茸茸的毽子就做好了。试试重量,就拿去和小伙伴比赛,什么平毽、跳毽、拐毽,只管放马过来,我样样都行。左右腿不停地交叉翻上翻下,左拐右弯,还和小伙伴唱着口诀,“炼钢炼钢,支援重钢,炼铁炼铁,支援新中国”。待天色近黄昏,大人们的催促声此起彼伏地传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家。倒在床上忽然觉得浑身再也使不出一丝力气了,抱着毽子就睡着了。 跳格子,也是我很擅长的运动。趁妈妈不在家,把她的算盘珠子偷偷地卸下来几颗,串在一起。来到学校的空地上,用粉笔画出一个个的格子,8格、12格、24格,到36格就是极限了,然后把算盘珠子掷在格子里,单腿踢动到下一格,触到格子线,或者没有踢到规定的格子里都算失败,必须重来。这是一个锻炼体力、脑力、耐力、平衡力的运动,最终完成所有格子的跳跃、停顿,顺利出关的才是胜利者。虽然没有奖品,但是每赢得一场胜利时,内心是无比的得意,在小伙伴或羡慕或沮丧的眼光中昂起小小的头,咧着嘴大笑,汗水四处流淌,脏兮兮地回家换来一顿责骂。 掷沙包,是一种手上运动。拿出妈妈缝衣服剩下的布,剪成七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笨手笨脚地模仿妈妈补衣服的样子先缝好三个边,哪管它歪歪扭扭、针脚粗糙。再翻过来,装进大米,把最后一个边缝好,沙包就做好了。找张桌子,约上小伙伴,游戏开始。一把抓住七个,抛、撒、抓、翻、扣。边抛边撒,边撒边拣,眼疾手快,说的就是我。 我也不是无所不能,有一样是我到现在都不会的,就是爬杆。学校操场上立着三根高高的竖杆,下课后,许多同学跑到杆下,搓搓双手,跺跺双脚,往杆上一跳,手脚并用地往上爬,两只脚像八爪鱼一般缠在杆上,两只手不停地交替用力,到了顶端后,如同孙大圣一般打一个呼哨,哧溜哧溜地又顺着杆滑下来。而我,根本不知道如何配合手脚,不是手使不上力,就是脚蹬不上去,在原地打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忽上忽下的灵活身姿,得意的笑容,内心别提多羡慕了。 童年是那么有趣,此时的甜美回忆,屏蔽了彼时的贫穷与烦恼,只缠绵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和小伙伴在滚烫的操场上不知疲倦地玩着橡皮筋,在霞光漫天的傍晚跳进长江歇凉。女孩子们把妈妈的旧衣服裁得面目全非,男孩子们把家里的小人书《三国演义》中骑着马的人物剪下来比赛吹画。 每次我们被大人逮住就是一顿吵骂,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游戏是最开心的,我们的童年是在真实的世界游走,而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在虚幻的空间徘徊。 记忆里,童年的我,一直在欢笑。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