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之至长 “立竿无影” 文/艾晓林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抵达一年中的最北端。正午时分,阳光近乎直射北回归线,其以南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观;以北地区,则迎来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之时。故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谚语,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写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夏至过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地面持续吸收太阳热量,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谚语。强烈的日照令近地面空气急剧受热上升,与高空冷空气激烈交锋,常催生疾风骤雨、电闪雷鸣等来去匆匆的强对流天气。唐代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妙句,正是此间瞬息万变天气的生动描写。自夏至起,遇第三个“庚日”(以十天干计,每十日一庚日,如庚子、庚寅、庚辰等)即为初伏,进入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长江下游和江淮流域则进入“梅雨”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潮湿闷热,“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的农谚,便在这阴晴不定、湿热交织中唱响。 夏至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较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极大。降水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通常年份,降水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农谚“夏种不让晌”,强调夏播需要抓紧扫尾。此时,田间管理尤为关键: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灌溉施肥。湿热天气易使杂草滋长、病虫蔓延,务必加强锄草,防治病虫害。农谚警示:“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夏至“三候”,彰显出古人捕捉自然界阴阳微妙变化的敏锐。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禀赋阳气,此时感知微弱阴气萌动,旧角开始脱落。《逸周书》载:“夏至之日,鹿角解。”二候“蜩始鸣”。雄性的蝉感知阳气至盛,开始在枝叶间振翅高歌。柳宗元诗“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以寂静反衬蝉鸣之盛,成为夏至最喧嚣的背景音。三候“半夏生”。喜阴的药草半夏,悄然在水田边、沼泽地抽出嫩芽,绽放花序。 夏至标志着阳气达到极致,此后阴气开始滋生。“夏至一阴生”,体现了古人对阴阳转换、物极必反哲理的深刻洞察。从动物到植物,从阳气盛极到阴气渐生,夏至“三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物候画卷。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值此阳气最盛之际,尤需注重保护,保持神清气和、心境愉悦。饮食宜清淡,多食苦味、碱性之物。 漫长历史中,夏至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其核心智慧在于顺应天时,调养身心。 夏至又称夏至节。古时,此节备受朝廷与民间重视,与冬至并称“冬夏二至”,为一年两大关键节气。《周礼》载:“夏日至,祭地祇于泽中之方丘。”自汉代起,夏至更被赋予国家礼仪色彩。帝王于此日亲祭大地神祇,行盛大乐舞仪典,燔柴升烟,献玉帛牺牲,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将天文现象升华为庄严国典,深刻嵌入农耕社会的运行节律。民间亦承敬天法祖之心,各地有拜祭田公地母、祖先宗祠之习,祈求农桑顺遂、家宅平安。 更有趣的是“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说着“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等吉利话,希望大家在炎热的夏天里能够健康平安,不受暑气的侵害,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孩童们则乐于效仿古人“立竿测影”,在日头最盛时争相丈量自己短短的影子,在游戏中触摸古老的智慧。 流传千年的“冬至饺子夏至面”根植于农耕生活。新麦登场,带着阳光与土地的气息,磨粉擀成的面条顺滑易消化,不仅开胃解暑,更承载尝新感恩之情。在北方,老北京人喜欢来一碗筋道的炸酱面,浓郁的酱香裹着筋道的面条,配上黄瓜、豆芽等清爽的菜码,消暑又解馋;陕西人则偏爱油泼面,滚烫的热油浇在辣椒面和葱花上,“刺啦”一声香气四溢,再加上一勺香醋,酸辣过瘾。在江南水乡,人们偏爱麦香四溢的夏至饼或柔软可口的麦糊烧(面糊薄饼)。 岭南等地曾盛行夏至食狗肉、啖荔枝“以阳制阳”的古俗,认为可借旺盛阳气抵御暑热湿毒。现在,这种习俗多已淡化,更重视时令果蔬。 夏至独特的光影、炽热与物候,浸润了历代文人的情怀,流淌于隽永的诗行。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唐朝大臣权德舆《夏至日作》从星象视角,点出夏至节气的鲜明特征。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展现了夏至时节繁忙的农事景象:农民们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夜晚回家还要搓麻线,连不懂事的小孩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活生生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画卷。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包含对江南夏至美食的深情回忆:“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当最长的白昼遇见最炽热的阳光,让我们在夏至的光影流转间,感受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领悟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夏至以其天文的壮阔、物候的微妙、习俗的温情,时时提醒我们:在时光奔涌不息的长河中,唯有敬畏天道,顺应自然,方能于此方沃土生生不息。 (作者为市作协会员)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