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养老院的老人肖莎莎内心潜藏着遗憾,养老院的老伙计们,正绞尽脑汁帮她“圆梦”。实际上,聚光灯下演绎着七旬人生的,竟是一群平均年龄仅27岁的年轻人。 6月27日晚,时代天街D馆时代艺术中心,一场名为《夕阳特工队》的话剧正在上演,台下座无虚席,掌声与欢笑交织。谁能想到,这支潜心演绎话剧的年轻团队,曾面临“只有一名观众”的窘境。 剧团成员们在台上演出 集结 20位年轻人毕业后各有生计 但心中舞台的火苗从未熄灭 主理人陈阳在台上演出 演出前的化妆间,活力与专注并存。30岁的剧团创始人陈阳,一边对镜勾勒眉形,一边回溯着团队的故事。这位内蒙古姑娘因就读重庆大学电影学院来到山城,毕业后便扎根于此。2022年,她创立了民间话剧团“阿丽娅”,汇聚20位来自五湖四海、毕业于戏剧专业却散落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他们中有外卖员、才艺主播、表演教师,也有金融从业者。这群年轻人男女比例各半,最年长者生于1994年,最小的则是2002年出生的在校生。 初创成员“粒粒”演出前化妆中 “我们毕业后各有生计,但心中舞台的火苗从未熄灭。”初创成员粒粒笑着说,大家抱着“再不疯狂就老了”的想法,围绕话剧开启创业。说这话时,粒粒正对着镜子反复加深皱纹的阴影,“得再深一点,奶奶的皱纹哪有这么浅,而且舞台灯光会吃妆。” 一旁的“00后”演员小鸿对着镜子整理戏服,眼神发亮:“重新回到舞台,心里特别爽快。” 突破 40℃高温下演员在橱窗表演 如今已积累起千人粉丝社群 话剧在重庆尚属小众艺术,推广之路也并非坦途。剧团街头采访时,常遇路人摇头:“门槛太高”“没啥意思”…… 陈阳清晰记得剧团刚办起来时的一场演出,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粉丝,加上宣传费用不足,那一场演出只有一位真正的观众,“她可能至今也不知道,其他‘观众’都是我们请来的朋友。” 演员在橱窗表演 为了破局,2024年酷暑,剧团在九龙意库推出“橱窗剧场”。演员们在橱窗内表演,观众隔窗观看。气温连日超40℃,橱窗内没有空调,演员们汗如雨下,演出却未曾停歇。陈阳在窗外徘徊,分发着印有“生活欠你的,戏剧还给你”的传单。 演员在橱窗表演 渐渐地,送餐的外卖小哥停下了脚步,附近的孃孃成了忠实粉丝:“音乐一响就下楼!”水果店阿姨也会探头招呼:“妹妹,今天咋没跳舞?”橱窗前汇聚起从孩童到老人的脸庞,甚至有跨了几个区前来观看的年轻人……每一滴汗水都仿佛有了回响。 “被观众认可的感觉,真会在被窝里笑醒。”陈阳说到这里笑了。如今,剧团已拥有千人粉丝社群,每次演出都能获得热烈响应。 夜校 20个名额秒光的戏剧魔力 学员说第一次接触就爱上 后来,共青团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员会发现了“橱窗”里闷头搞创作的这群年轻人,邀请他们加入“九龙意库青年夜校”。陈阳带领团队开发了即兴表演、戏剧启蒙等课程,让更多人得以体验表演、认识话剧的魅力。 夜校授课现场 “同学们,开始角色接力!”陈阳话音未落,台下西装革履的银行职员突然蹲地抱膝:“王总……报表我真核对三遍了!”教室里爆发的笑声震得窗户嗡嗡响,后排举手机录像的姑娘镜头直抖:“这段必须发群里!” 夜校每周开课发放的20个名额总被秒光,学员从18岁学生到45岁上班族,在接力游戏中体验着霸道老板、职场新人的百态人生。 “学员说‘第一次接触戏剧就爱上’,我们成就感瞬间爆棚。”剧团成员感叹,这不仅是课堂,更是播种机——让戏剧的种子在山城悄然生根。 追梦 原创剧本里的山城温度 6月27日晚上9点,《夕阳特工队》落幕,全场掌声经久不息。粒粒准备下台时,一位年轻女生拉着她问:“下周还演吗?我带爸妈来!” 陈阳感慨不已,三年间,剧团经历过幕布都没有的简陋剧场,成员们在崩溃大哭后依然斗志昂扬,甚至有成员曾对陈阳表态:“阳姐别停,我们不要工资也行!”陈阳虽坚持“热爱不能靠自我牺牲”,但这份滚烫的赤诚,给了她无畏前行的最大底气。 如今,剧团手握二十余部原创剧本,其中养老院系列喜剧最受欢迎,观众多为亲子家庭、上班族和大学生。“希望更多人认识我们。”陈阳望着化妆间里忙碌的同伴,“我们会拥抱新浪潮,在戏剧中加入更多尝试,带给大家更好的作品。”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赵欣怡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