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东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二科主任、厌学门诊主任 近年来,“学生厌学”已成为困扰无数家庭与学校的普遍难题。面对孩子突然抵触学习、拒绝上学的行为,家长们往往焦虑无措。学生厌学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家长又该如何科学应对?我们邀请青少年儿童心理二科主任、厌学门诊主任黄兴东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解决之道。 黄兴东表示,厌学实为多重困境的叠加信号。如高压下的无助感,关系网的破损,虚拟世界的诱惑,隐形的健康挑战等。长期学业压力与过高自我期待叠加,当成绩持续低于预期,孩子极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认定“努力也无用”的境况。同伴孤立、师生冲突、家庭矛盾(如父母争吵、过度控制或情感忽视等),使孩子将学校环境与负面情绪紧密关联。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即时满足的刺激,不断侵蚀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与专注力。焦虑、抑郁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未被识别的心理或神经发育问题,会显著降低孩子的学习效能。 家长还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以下变化,频繁请假、作业拖延敷衍、迟到甚至逃课,反复出现“上学就头疼/肚子疼”等查无实据的躯体不适,从开朗变得沉默寡言,或表现出持续的郁郁寡欢、烦躁易怒。 当有以上情况时,家长要注意“三多三少”法则。多倾听,少说教。“你最近是不是很累?愿意和我说说吗?”来开启对话,而非质问与指责。多共情,少比较。当孩子倾诉困扰时,先回应“我能感受到你的委屈”,理解其情绪,而非将其与他人对比。多鼓励,少批评。关注孩子点滴努力与进步,避免因成绩波动而施加额外压力,让孩子感受无条件的支持而非评价。 当孩子出现厌学表现时,这是孩子发出的重要求助信号。黄主任强调:“问题核心不在‘厌学’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当家长用理解替代批判,以陪伴化解焦虑,孩子便能重新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力量。这份力量,终将转化为他们重燃学习热情、穿越成长迷雾的坚实阶梯。 ▲扫码观看,听听医生怎么说 重庆晚报记者 陈丹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