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晨雾漫过大巴山的褶皱,重庆城口县北屏镇的农舍外墙上,松柏的苍劲枝干正从师生们的笔端舒展而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数字传媒学院“艺韵北屏”实践团的50余名师生,以艺术为匙,开启了一场清廉文化与乡土文明的对话。他们用画笔镌刻廉洁图腾,用脚步丈量家风厚度,用镜头定格乡贤风骨,让“清廉”二字从典籍中的道德准则,淬作北屏镇青山绿水间可触可感的文化肌理。 笔墨凝廉意,墙绘成“露天廉政课堂” 实践团师生与当地政府紧密协作,精选3处总面积达 400余平方米的乡村外立面,打造系列清廉主题墙绘。创作中,师生们将北屏镇的自然风物与廉洁内涵巧妙勾连,让抽象的清廉理念化作生动的视觉符号。 以松柏的刚劲风骨入画,借其“傲骨”姿态象征廉洁者的不屈气节,枝干交错间暗藏“坚守初心”的深意。用“清风润心田”的写意构图,让流动的云纹与舒展的叶片交织,将无形的廉洁力量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以竹影摇曳的画面呼应“未出土时先有节”的古训,柏枝交辉的场景则传递“廉洁为民”的治理初心。 即便雨中创作,师生们仍坚守阵地,雨水冲刷了颜料便重新调配,视线被模糊就用衣角擦拭,最终让原本朴素的农舍墙壁蜕变为“会说话的廉政教材”。如今,这些兼具艺术美感与教育意义的墙绘,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驻足品读的 “露天廉政课堂”,让清廉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日常生活。 家训承文脉,乡土智慧筑牢廉洁根基 在北屏镇“凝心小院”,门楣上悬挂的“姓氏家训”匾额引发了实践团的浓厚兴趣。走访中,乡贤们娓娓道来的诚信故事、邻里互助的温情片段,生动诠释了“忠厚处世、勤俭持家”的乡土智慧 —— 这正是清廉文化在乡村扎根生长的深厚土壤。 实践团将这些珍贵的家风家训融入艺术创作:在墙绘中嵌入匾额、古籍等元素,让“耕读传家”“孝廉立身” 等训诫以视觉化方式呈现;在与村民围坐畅谈时,特意记录下 “借粮必还”“遇事秉公”等代代相传的民间俗语。 一位参与墙绘互动的村民感慨:“看着墙上祖辈留下的道理,就像他们还在耳边叮嘱,做人做事得有底线。” 这些蕴含在家训中的廉洁基因,经实践团的挖掘与转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乡村清廉建设有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故事传清风,乡贤凝聚振兴力量 实践团的镜头不仅聚焦墙绘创作,更深入田间地头,捕捉北屏镇乡贤们的清廉身影:记录驻村书记扎根基层、不谋私利的实干担当,拍摄退休干部回乡后义务调解纠纷、不占集体分毫的奉献场景,定格村民小组长坚持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履职瞬间……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被精心整理后纳入“乡遇乡青乡韵”主题摄影展。 展览现场,师生们别出心裁,以村民提供的老农具、陶罐为展具,搭配山间采摘的野花草木,打造出“农耕守廉” 艺术装置;将乡贤故事与清廉墙绘照片并置展出,让“看得见的艺术”与“听得见的故事”相互呼应。活动开展当日,村民们纷纷驻足,清廉文化在代际传递中凝聚起“以廉为荣”的共识。 讲好北屏故事,传播乡村好声音。“理响青年”说北屏微宣讲视频成为实践亮点。青年学子以青春视角与生动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与北屏镇实际发展相结合,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讲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改革政策等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落地生根。这场跨越课堂与乡野的实践,不仅让清廉二字在青山绿水间有了具象的模样,更将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化作了可感可学的生活准则,既让青春力量在实践中扎根生长,更让家风家训的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乡村土壤里,开出了廉洁奉公的新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既守正又创新的精神动能。 (通讯员 余晓宇/文 摄影:朱麟 代运) 编辑:戴林 审核:余阳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