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刘向东:我们家的“双城记”

2025-7-10 10:13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我们家的“双城记”

文/刘向东

五一假期,我们夫妻俩又开车带着岳父母去了重庆。记不得这是我们第几次在成都和重庆两地之间往来,反正对我们家来说,一直就在上演成渝“双城记”“巴蜀一家亲”。

我父亲是重庆人,今年九十二岁,老家在远离市区几百公里的大山深处。父亲自朝鲜战场归来,南下入川,便在这蜀都扎下了根;母亲是地道的成都女儿,一口乡音温柔熨帖。我便是在锦官城温润的怀抱里长大、成家、立业的。妻子一家也在此地安居,唯有姨妹,读完研究生便留在重庆,嫁了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从此,两座城之间,悄然牵出我们家族血脉的丝线。

听母亲说,我第一次去重庆是两岁多,那也是母亲第一次去父亲老家,当然我是什么也记不得的。所以,真正有记忆的第一次去重庆,是快二十岁了。

四十年前的七月下旬,我与两个同学约好,一起骑自行车去重庆。那时年轻气盛,一辆旧自行车,蹬了三天两夜,硬是将盆地中部一众丘陵及龙泉山、歌乐山都踩在了脚下。记得第二天下午还发生个意外:骑得较快的那个同学竟然与我们两个骑散了,那个年代又没有手机,只得“各耍各的”了。炎热的天气、崎岖的山路与汗水浸透的衣衫,像烙印般刻在我记忆深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姨妹结婚,我们乘着夜班火车赶去,车轮撞击轨道的声音彻夜不息,像心跳般牵引着远方,竟比当年骑行更添几分焦灼。

2009年9月,“和谐号”动车开通,如银梭飞驰,将成渝到达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2015年12月,时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铁通车后,更是将成渝两地融为“一小时生活圈”。我们便常在双城间惬意往来,或乘快车,或自驾,山岭的阻隔被时间熨平,双城仿佛成了彼此的后院。

儿子前年大学毕业,去了重庆工作。去年,我们为他在重庆买了房——砖瓦水泥之下,终于也有了一块属于我们自己的根基,稳稳地扎在嘉陵江畔那片火热的土地上。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甲A联赛,成渝两地球迷针锋相对,恩怨情仇炽烈。重庆直辖之前,每场比赛,“重庆崽儿”都要开几辆大巴车到成都后子门为全兴队“扎起”。1997年直辖后,重庆球迷有了自己的球队,双方球迷将“成渝德比”演绎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当年,我亦曾挤在喧闹的大田湾看台上,旁若无人地为“四川全兴”嘶喊助威,那“雄起”的豪情与隔阂的喧嚣,竟也成了双城故事里一抹浓烈的底色。

上午,还在人民公园鹤鸣茶社盖碗茶的袅袅氤氲中感受蓉城的温婉悠闲;晚上,就在洪崖洞火锅蒸腾的热辣香气里品味山城的麻辣豪爽。昨日,在浣花溪畔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今天,在朝天门码头把酒临风东逝水。一湾锦水滋养两千年从容秀美,两条大江淬炼三千万豪迈坚韧。兴隆湖的辽阔,磁器口的喧嚣;川西坝子稻香涟漪,巴南山城灯火璀璨。成都与重庆相隔甚远,却又山水相连,血缘相亲。

二十多年来,我们家三代人无数次往返成渝两地,在两座气质完全不同的城市间自由穿梭,任意切换。我们走过的路,早已超越了地图上的一条线。那根深埋于时光里的线,原来不是隔阂,而是将两座城,将两处烟火,将几代人的悲欢,悄然织入同一片土地的心跳——生活的双城记,最终写下的,是血脉相连的一页。

从父亲当年放下枪杆走入成都,到儿子如今在重庆落地生根;从三天两夜的艰难跋涉,到动车瞬间飞跃的从容;从球场上壁垒分明的呐喊,到如今一家人在山城灯火下的欢聚——这两座城,早已不再是地理的分界。它们如同奔流不息的江与河,各自澎湃,却又在某个深处悄然交汇。

有人说,成都与重庆是两座气质完全不同的城市,成都是安逸闲适的儒生气质;而重庆,却走了一条义薄云天的武侠路数。但是,成渝间的气质分野,在我们家族史里早已消弭:父亲重庆的烈性,被成都的温润酿成岁月陈酒;儿子成都的闲适,在重庆的陡坡上跑出青春加速度;而我四十年前自行车轮碾过的巴山夜雨,如今已化作高铁窗外流动的青绿长卷。山是风骨,水是襟怀,双城气质始终在根脉里合流。

放眼望去,又岂只是我们这个小家庭在成渝之间穿梭往来。从成都发往重庆的旅客,仅通过铁路方式就日均超过2万人次。从成渝铁路到成遂渝铁路、成渝高铁,加上在建的成渝中线高铁,轨道直通的双城时空距离不断拉近。四川和重庆省际已建成铁路通道6条,通车高速公路16条。川渝两地联合印发100余项政策文件,已实现社保、医保等311项事项“跨省通办”,并将最终达到350项以上。重庆“渝快办”、成都“蓉易通”,让两地市民在就医、创业、旅游等方方面面充分享受到同城化生活便利。两地还在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共同发力,比翼齐飞,必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都、重庆,中国大西南的“双子星座”。每次家庭聚会,从父辈们舒展的笑容里,从我和连襟举起的酒杯中,从晚辈们清澈的目光里,都能看见这对“双星”闪耀出的满天星光!

(作者系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