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上起搏器后,我终于能重新下地干活了!”65岁的李叔叔激动地说道,仿佛全然忘了几天前自己才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成功救治一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伴致命性“室颤”的患者,并通过医疗救助基金为其纾解经济困境。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以三次关键救治、三重暖心帮扶,让患者三渡险关,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担当。 第一重困境:急性心梗命悬一线,介入团队火速打通“生命通道” 日前,65岁的李叔叔因突发胸痛被送至重医大附三院急诊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冠状动脉严重堵塞,随时可能猝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医院心血管介入团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为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其前降支近中段及第二对角支开口均存在重度狭窄。 面对紧急情况,医院心血管介入团队立即为该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对前降支近中段重度狭窄处进行了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同时对第二对角支开口重度狭窄处也进行了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程顺利,成功开通闭塞血管,李叔叔转危为安。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成为战胜第一重困境的关键。 第二重困境:室颤骤发险象环生,植入“救命神器”守护心跳 然而,死神并未走远。术后第3天,李叔叔突然意识丧失、口唇发绀,心电监护显示“室颤”——这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心律失常。情况万分危急,医护团队立即展开电除颤等抢救,经过积极救治,患者情况虽有所稳定,但仍面临心源性猝死的高风险。 心血管内科主任牵头多学科讨论后,果断建议安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ICD能实时监测心律,一旦室颤复发可自动除颤,相当于为心脏装上‘保险锁’。”团队向家属解释。但这项救命技术费用较高,而李叔叔是农村务农人员,妻子罹患恶性肿瘤需要长期治疗,家庭早已债台高筑。面对生死与经济交织的困境,患者及家属深感绝望。 第三重困境:救助基金雪中送炭,让患者得以顺利治疗 “绝不能因费用问题放弃治疗!”心血管内科一边制定手术方案,一边联动医院公益平台。通过重庆市红十字基金会与医院共同设立的医疗救助基金,成功为李叔叔申请到1万元救助金,极大缓解其经济压力。 手术顺利完成,ICD植入后李叔叔未再发生室颤,康复出院时他含泪致谢:“是你们三次救我,给了我三条命!”这场生命接力中,医院以“介入治疗+ICD植入+救助基金”的三重保障,化解了“疾病凶险、复发风险、经济压力”的三重困境。 践行“三个有利”价值观:以技术创新与公益初心守护生命 此例救治不仅展现了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硬核救治实力——成熟的心脏介入和电生理技术、高效的应急体系、紧密的多学科协作机制,更彰显了医院坚持“三个有利”价值观下的公益温度。 近年来,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名誉主任司良毅教授、仝识非主任以及钟理、王端等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各种冠状动脉疾病、心律失常、外周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治疗,年手术量达2000余台,诊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包括此前完成的重庆首例希氏束起搏术、重庆首例心室三位点心脏再同步除颤器置入术,以及今年成功完成的全国首批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指导下房颤消融手术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高难度手术。 据悉,重医大附三院与重庆市红十字基金会于2019年共同创新设立的“电子锦旗”项目,让患者可匿名或实名捐赠善款替代实物锦旗。截至目前,基金已汇聚40多万元爱心款,累计救助19名患者,资助金额达13万元。这种“技术+公益”的双轨模式,正为更多患者托起生命希望。 “三次闯关、三重帮扶,我们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心血管内科团队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践行“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医患有利”的使命,让技术与仁心同行,为更多“李叔叔”点亮重生之光。 原标题: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三重奏”谱写生命奇迹 编辑:蒋丽霞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