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峡文/麦田大峡是大山深处一个普通的传统小村落,挂在半山腰的陡坡上,前峡谷后山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村里散居着几十户人家,大部分人以前住过岩洞。 小时候站在家门口,视野极尽处那白晃晃的陡峭绝壁,让我无数次遐想其背后是何方何物。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大峡村的认识渐渐丰满,知道了它背后还是大山大水。再后来,与大峡走出来的人成为朋友,深深感动于那里质朴无华的人和事。 人生是一场远行,出行时间越长,记忆日渐模糊,包括周围的人,周围的事。记忆定格在过去,现实却变化万千。端午节,带着儿时的图景,再次见到大峡。村落的田园房舍都变了样,但起伏的山峦和巍峨的岩壁,依然默默地在此静候,美好如初。 这次来到大峡村,内心有些许小激动。除了朋友长久的情感牵连,还有那明晃晃的绝壁,高昂着头诉说不朽。过去只能遥望,现在到它的脚下与之对视。在温情脉脉的目光中,峭壁脱下过去狰狞的面具,让你肆无忌惮地伏上它宽阔的肩膀凭栏远眺。当然,少不了推演朋友过去在此奋斗打拼的种种场景。 乡村振兴的风吹到大峡,这里紧邻旅游环线,已成民宿和露营热门打卡地。城里来的小朋友,盯着峡谷深处的油杉和几近模糊的挂壁沟堰,似懂非懂地听着向导讲述大山的传说。虽然原生态场景经过改造,依然遮挡不住当地村民长期蜗居于此的艰辛。那些年,进出大山的唯一通道是V字型羊肠小路,从山顶到山脚,再从山脚走到对门山顶,攀爬数小时才能走出大山。 历史承载着翻腾的过往。生存的困境磨砺,让这里的人变得愈发倔强与坚韧,他们在向往未来中淬炼出自信与乐观。外出打工、当兵、读书成就了当地年轻人走出大山的梦想。时过境迁,大峡已完全褪去昔日的符号标签。过去条件恶劣,现在成了资源禀赋,如今的大峡村交通便利,农旅融合,生活富裕。 离开大峡,感慨万千。大峡是缩影,成千上万的村落蜕变过程莫不如是。一个地方的变迁看似没有惊涛骇浪,但每一个亲身经历的人却拥有内心的波澜壮阔。我们及父辈这几代人,身处艰苦的环境炼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但也容易滋生卑微、怯懦的个性。尤其是储蓄式消费、饥饿式积攒,剩菜接着吃、水果先吃坏的等被新生代诟病的生活观,没有经历过或者身处不同环境的人,认为匪夷所思,甚至会用戏谑的口吻加以嘲讽。其实这不是忆苦思甜的说教,也不是博得同情的调侃,更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情,而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下来的生存智慧。 记得小时候,曾跨区到另外一所低山学校读初中。开学第一堂课,有个同学专门编排了一首歌,讽刺我们高山学生,曲调和歌词都历历在目。后来,自己凭借学习成绩,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在回望中,这些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一切如烟散。 人生就是同环境的对决与博弈,成长的历程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内心的强大,需要我们的定力,任何时候都要清楚和认同自己的来处。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