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是不是经常遇到被“我不行”“我做不到”这种声音困扰的情况。那这种“自我否定”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邀请到青少年儿童心理一科心理治疗师喻问清,来解读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与五种实践方法。 喻问清指出,自我否定源于“自动化思维”,它像后台程序一样自动运行,很难察觉。要打破它,第一个实践法是认知觉察训练,即“情绪记录法”。准备个小本子,当心里冒出“我好笨”“又搞砸了”这类念头时,立刻记录3个关键信息:当下在什么场景?此时的主要情绪是什么?这个念头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 第二个实践法是认知重构技术,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反驳练习”来应对。如找证据,强迫自己列出至少3个能证明自己“会表达”的事实。其次是换视角,把“搞砸=能力不行”这种绝对化的想法,换成更客观、积极的视角。 第三个实践法是每天刻意记录下3件“我做到了”的小事,持续记录21天以上,大脑会更敏锐地捕捉到自身的优势,逐渐形成“我有能力应对挑战”的核心信念。 此外,还可以用第四种实践法是自我效能感积累,即重塑身份认同。用“证据收集法”来锚定真实的自我价值。每当这种念头冒出来,就立刻拿出纸笔,列出至少5条“我值得”的具体证据。如专业能力、他人认可、成长轨迹等。 第五个实践法是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社会心理学有个“社会比较理论”,总是和更优秀的人比容易自卑,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又容易自满。而健康的比较,应该是“自我参照比较”,只和“过去的自己”比。 自信不是“感觉良好”的假象,而是认知理性化、自我效能感强化和身份认同清晰化的综合结果。以上五个实践练习,本质上都是在重塑大脑的神经连接。改变需要时间和坚持,但只要开始行动,那个被自我否定尘封的自信灵魂,一定会一点点挣脱枷锁,重新闪耀。 ▲扫码观看,听听医生怎么说? 记者 陈丹 编辑:蒋丽霞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