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疾控紧急提醒:8月暑期汛期叠加,严防五类健康风险!

2025-8-2 12:55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八月骄阳炙烤,潮湿闷热交织,微生物与病媒生物繁殖活跃。此时正值暑期与汛期,人员流动频繁,易引发肠道及虫媒传染病传播。重庆疾控提醒全体市民:注意防范蚊媒传染病、蜱传疾病、食源性疾病、高温中暑、暴雨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同时,应关注孩子假期安全,做好防犬伤、防溺水等相关措施。


 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临床表现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我国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地引起本地疫情,但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因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现阶段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国是非基孔肯雅热常年流行国,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上市疫苗,人群普遍易感,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可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经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皮疹、“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可在1-2周内痊愈;部分感染者可无症状;少数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监测数据显示,我市每年5月开始,大部分区县媒介伊蚊密度均较高,存在因输入病例引起登革热本地传播的风险,截至10月,均为我市登革热发生高风险期。

VCG211404526504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在怀孕期间通过母亲传染给胎儿,还可通过性接触、输血和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传播。约2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肌痛、关节痛、全身乏力、头痛等症状,病程持续2-7天缓解。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为蚊媒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流行区域重叠,临床表现也有相似之处。但寨卡病毒病存在一些独特临床特点,如易引发结膜炎,部分病例感染后可能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孕期女性感染,可能导致婴儿患先天性小头畸形症。

防护措施:

1.做好个人防护。居民户外活动时,尤其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时段(如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

2.清理积水。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防止蚊虫滋生。

3.假期外出游玩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尽量不去高风险地区旅行;若去广东等省份或东南亚等境外旅行时,务必做好防蚊措施。

4.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若虽未外出,但被蚊子叮咬后出现以上症状,仍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蜱传疾病

 蜱传疾病是由蜱虫叮咬传播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蜱传回归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虫是一种寄生性、吸血性的节肢动物,喜欢栖息在树林、草地、灌木丛中。人被其叮咬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全身无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精神不振、厌食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蜱传疾病的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10月,其中6-8月为高发季。在山区、森林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以及去这些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VCG41N1208312280

防护措施:

1.野外劳作或活动时,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穿浅色、光滑的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3.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并更换个人衣物,检查身体有无蜱虫叮咬。

4.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食物中毒”。8月高温多雨,食品易腐败变质;且正值暑期,外出旅行和聚会活动增加,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随之增加。


防护措施:

1.保障餐食安全卫生,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尽量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材,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

2.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和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在冰箱保存要注意加盖储存,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3.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常引发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等。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VCG41N1231986908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急性疾病。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心悸、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昏迷、意识丧失等,甚至死亡。据重庆市气象局预计,8月上中旬有明显的高温时段,持续的高温易导致人体因热平衡失调和水盐代谢紊乱而发生中暑。户外作业人员、老年人、儿童、孕妇、体温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的人或者有基础疾病者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防护措施:

1.外出时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风油精等。

2.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3.户外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规程,根据气温预报,调整好作业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4.一旦出现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转送医院救治。


 暴雨洪涝灾后防病

 8月我市仍处于主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环境污染、饮水饮食卫生状况恶化、病媒生物孳生、人员流动及抵抗力下降等原因,肠道传染病和虫媒鼠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增大。


防护措施:

1.注意食品卫生。不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被洪水浸泡过的餐饮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建议使用一次性餐饮具;进食前要洗手。

2.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要经常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3.注意环境卫生。洪灾过后,应对淹没过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垃圾杂物和淹死的动物尸体,对污染的环境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蚊蝇密度高时,可采用卫生杀虫剂空间喷洒或滞留喷洒、毒饵诱杀、粘捕等办法消灭蚊虫和苍蝇。采用鼠笼、鼠夹等器械灭鼠,减少与鼠类及被老鼠污染的水接触机会。

(重庆市疾控中心供稿)


原标题:重庆疾控紧急提醒:8月暑期汛期叠加,严防五类健康风险!

编辑:舒凡雪

校审:王薇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