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有这样一位实业家,他未曾披挂军装,却以商船为枪、以担当为盾,在长江航线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救国传奇。他就是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走进卢作孚纪念馆,一段关乎民族存亡的“宜昌大撤退”壮举,至今震撼人心。 这栋建筑是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文昌宫,它由三大殿、双耳房和吊脚楼组成,极具巴渝特色。1927年,卢作孚来到了这里,担任峡防局局长。 1938年1月,民族实业家卢作孚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肩负起战时运输的重任,并亲自指挥了被誉为“中国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 “当时有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涌入到宜昌,日军的轰炸机就盘旋在头顶,想要抢运这些物资何其的艰难。然而更为急迫的是,此时距离长江的枯水期仅仅有40天。国之安危,系于一发。”卢作孚纪念馆讲解员董晓金讲述道。 1938年10月24日,满载人员与物资的“民权轮”鸣笛起航,拉开了“宜昌大撤退”的悲壮序幕。 董晓金向记者介绍说,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一共抢运了100多万吨物资以及270余万川军出川抗日。这一次西迁撤入大后方的工厂数量多达639家,其中大多都是近代工业的精华部分,很快在大后方形成了以重庆为核心的11个工业中心,全面支撑抗日战争。 1940年,卢作孚担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短短4个月时间,筹集粮食600万石,为稳定后方做出巨大的贡献。 卢作孚一生未着戎装,却以实业家的肩膀,扛起了救国卫民的重担。他在长江上的壮举,也是中国人民不屈抗战精神的深刻写照。 原标题: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 | 卢作孚:未穿军装的救国脊梁 编辑:蒋婷 校审:侯琪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