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终有期文/冯博1996年初,我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毕业实习。 一个星期天,我早早起床,挤上由北京开往张家口的绿皮车,朝宣化炮院驶去。在那里,有曾经关心我帮助我的老领导,有同乘一辆火车到部队的老乡,还有美丽大方的女战友。这是我考入南政后首次回老部队。 三年不见,老乡们显得格外热情。在一次聚会上,老乡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张家口沙岭子医院住着几名与家人失散46年的伤残志愿军人,让我写一写。出于职业敏感,我认为这条线索有新闻价值,决定到医院探个究竟。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张家口沙岭子医院采访。在病房里,我见到了护士长刘金花,她正在给一位伤残志愿军喂饭。她首先接受了我的采访:1950年冬,原察哈尔省军区疗养院(张家口沙岭子医院前身)收治了300多名在朝鲜战场负伤的志愿军,有军、师级干部,也有刚入伍的新兵。经过治疗,伤势较轻的200多人相继康复出院。留院继续治疗的100多人,伤情非常严重,有瘫痪的、有痴呆的、有失明的…… 老护士郝宝昌陪伴他们整整46个春秋。说起往事,他很动情:“这些人从朝鲜战场下来时,都很年轻,伤势很重,多数人连档案都没有,就凭一张病历卡或转院证明来到医院。由于个人档案不齐、通讯不畅、原籍不详……有100多人与原部队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后来,医院就成了他们治疗和养老的归宿”。 为圆伤残老兵的“回乡梦”,1962年11月,医院决定,为伤残老兵寻亲。医院根据个人档案、病历卡信息和本人提供的线索,成立了“伤残志愿军寻根办公室”,并成立了10人“寻访组”,为留守医院的100多名志愿军英雄寻找亲人。 “寻访组”先后给全国各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发出3000多封信函,走访了2000多名部队老首长和军内外各界人士,并根据病历卡上的部队番号查询了各大军区的档案,多次在《人民日报》刊登寻人启事。 34年寻亲路,不简单,不寻常,困难重重,但寻亲的脚步从未停歇。34年来,“寻访组”北上南下一路辗转,行程5万多公里,足迹遍布20多座城市,让90%以上的伤残志愿军人实现梦想,荣归故里。 我采访那年,病床上还躺着7名伤残志愿军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70岁。他们的情况更特殊、更复杂,共同的特征是大脑痴呆、失去记忆、生活不能自理。要想帮他们找到亲人,如大海捞针。但医院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做100%的努力。由于他们严重失忆,无法提供有效信息,加上年代久远、地址变化、房屋拆迁、人员迁移等诸多因素,始终音信杳然。 为圆他们的回乡梦,回到部队,我采写了人物通讯《叶落归根终有期》《50年感天动地的守护》,先后在《河北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江苏、湖南、四川还掀起了“寻亲热潮”。虽然,强大的新闻舆论也未能帮他们实现梦想,但我坚信,只要锲而不舍,奇迹终会发生。 世间所有的巧合都是命中注定。1996年7月,我从南政毕业分到江苏无锡总参某部,7名伤残志愿军人中的张合光就是无锡人。我按张合光病历卡上的地址,多次到“无锡市学前街128号”寻找,均无果。无奈,只好向当地政府求助。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无锡市委宣传部主办,《无锡日报》、无锡华光珠宝城承办的“寻亲圆梦小组”。 通过调阅档案、走访群众、媒体宣传、征集线索……历时两个月,终于找到了张合光(原名嵇宁武,因保密需要,参军后改为张合光)唯一亲人——胞弟嵇炎武。 此时,嵇炎武肝癌晚期,瘦得跟晒枯的树根似的。他得知早年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大哥有了下落,情绪异常激动,神情豁然开朗。他强打精神,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指着兄弟俩少年时穿长衫的合影,哽咽起来:“几十年来,全家人都以为你牺牲了,没想到,你还活着……”。 “寻亲圆梦小组”飞赴河北张家口,把张合光接回无锡老家。1996年9月24日上午10时,无锡市委、市政府在上海虹桥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71岁的张合光终于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那是藏着他美好童年与成长的回忆之地:险峻高耸的惠山氤氲旖旎,漫无边际的太湖静谧温馨,舟上的船夫悠然劳作……他如何能不想念那片在他生活中烙下印记的土地?他该是怎样一番欢喜呢? 回到无锡那天,张合光坐在轮椅上,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抓住轮椅的把手,行进在繁华的商业街。工作人员抚摸他紧抓着轮椅的手,慢慢给他介绍家乡的模样与变化,他应该有一种亲切感。但一路下来,张合光面无表情,也没有说一句话。他脚下的土地,是异乡?还是故乡?张合光似乎并不认得。 重逢,来之不易。嵇炎武强支病体,一把将大哥搂在怀里,老泪纵横:“宁武、宁武,我是你弟弟炎武啊!还记得吗……” 但遗憾的是,张合光大脑严重受伤,早已失去年少时的记忆。任凭弟弟怎么呼喊他的乳名,讲述儿时的成长故事,还原亲人对他的思念……都未能勾起大哥张合光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在无锡短暂停留一周,张合光到过早已拆除的农家老屋;祭拜过淹没于荒草丛中的父母的坟;游览过充满温情的无锡风光…… 鉴于兄弟俩情况特殊,在沙岭子医院的坚持下,张合光必须离开故乡,再次返回医院。 北上两千里,那是他生命的延续。 临行那天,嵇炎武数次哽咽,执意要下楼去送大哥。要知道,自从生病以后,他已经有一年没下床了。没想到,与大哥别离的日子,却让卧床的嵇炎武走得急,走得稳,仿佛换了一个人。 在车里,兄弟俩如枯树一般的手,紧紧捏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只有泪水和沉默传递着那份说不完、道不尽的手足之情…… 无论结局怎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相信兄弟俩如归根的落叶,终有团聚的一天。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办公厅) 编 辑 杨雪 美 编 钟柳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