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大附三院)胸外科团队在多学科协作下,成功完成西南地区首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完全胸腔镜气管肿瘤切除及气管重建术。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该院在复杂疑难手术领域的卓越实力,也为ECMO技术下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病情复杂:气管肿瘤如同“气道炸弹” 男性患者李某(化名),30岁,因长期反复咳嗽、气促等症状到重医大附三院呼吸内科就诊,经检查发现:其气管下段存在一特殊肿瘤,不仅向腔内生长导致气道狭窄,还穿透气管壁向腔外侵犯,病理提示存在恶性倾向。 为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李某辗转市内外多家知名医院。然而,面对如此复杂棘手的病情,对比各家医院提出的方案,最终,患者毅然选择回到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并向胸外科医生表达了希望微创治疗的意愿。 “气管就是人体呼吸的‘主通道’,这个肿瘤相当于长在呼吸系统这棵大树的‘树干’上,是个‘定时炸弹’。”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睿解释道,若不及时处理,肿瘤生长可能完全阻塞气道导致窒息,若肿瘤受到刺激破裂出血会立即危及生命。 技术突破:ECMO搭建“生命桥梁” “气管作为人体呼吸的重要通道,在狭小的空间进行手术操作并精准吻合,还不能造成缺氧,对医生经验和手术速度都有很高要求,毫无疑问,气管肿瘤手术是胸外科极其高难度的挑战,”王睿坦言,传统气管肿瘤手术大多医院都会选择开胸远端气管插管来完成,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切断肋骨后患者容易出现长期胸痛;并且,这种做法会暂时阻断气管,患者术中可能面临呼吸暂停导致严重缺氧。 “如果采取既往常规手术方式,要安全地在胸腔镜微创下快速完成手术,难度极大。”王睿表示。 经过分析评估,医院多学科团队(胸外科、麻醉科、ICU、呼吸科、心脏血管外科、放射科等)进行了缜密讨论,专家们创新性地提出——采用ECMO辅助下的气管肿瘤手术,这样既可以保证患者术中不缺氧,又避免了气管插管的干扰,胸腔镜手术方案会更顺利地进行,同时专家们还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制定处置预案。 多学科协作护航,4小时成功“排雷” 手术由胸外科主任汪天虎教授指导,王睿副主任主刀,联合手术团队与麻醉科、ECMO团队(由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韩鹃带队)进行,通过紧密配合,在胸腔镜技术支持下,团队仅通过两个3cm的小孔,精准解剖并定位出肿瘤位置。术中,ECMO系统稳定运行维持着患者生命体征,更为微创手术提供了理想条件。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气管处于静止状态,手术医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清晰的术野来进行操作,整台手术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强大优势。 最终团队历时四小时在胸腔镜下彻底切除肿瘤并完成气管重建。术中出血量极少,手术圆满成功。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为衰竭的心脏和(或)肺脏提供暂时辅助支持作用,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凸显出重要的治疗价值。”韩鹃副主任介绍。 在ECMO辅助下完成完全胸腔镜(双孔)气管肿瘤切除气管重建术,就是在患者体外建立一个“呼吸循环”,整个手术过程完全让肺“休息”,完全靠ECMO维持术中氧合状态,这不仅给患者上了“生命保险”,也为微创精细化手术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和条件,在气管完全离断和吻合过程中,ECMO也能保障全身供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技术积淀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重医大附三院在ECMO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成功救治了多例呼吸衰竭、急性心梗、心跳骤停患者等疑难危重病例。此次手术是ECMO技术应用场景的又一次创新拓展,也是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多学科协作优势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为驱动的诊疗理念。 未来,医院将持续深耕技术创新,强化多学科协作,为更多疑难重症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