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稳步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近零碳排放园区带动重庆制造业向绿

2025-8-18 11:36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近年重庆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园区产业向绿,带动全市制造业整体向绿。

2023年4月,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经济信息委公布全市首批9个近零碳排放园区名单,该园区是在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前提下,实施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用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产出,实现温室气体近零排放的工业园区。

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访大渡口重庆建桥工业园(下称“建桥园区”)、巴南重庆数智产业园(下称“巴南数智产业园”)和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长寿经开区”),上述3个园区均为我市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它们在碳排放管理、产业绿色转型、传递绿色低碳理念等方面各有探索,各具特色。

大渡口建桥园区:

多措并举“碳”索绿色发展路径

在建桥园区海康威视科技公司厂房屋顶上,8000多块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原来,这是该企业充分利用“屋顶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带动企业电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以此实现每年发电量约260万千瓦时,节省标准煤930吨,减排二氧化碳2600吨。

海康威视开展光伏发电,是建桥园区发展“含绿量”提升经济增长“含金量”的写照。

“节能降碳、科技赋能等多措并举‘碳’索绿色发展路径,让园区实现制造业绿色变革,呈现出多个绿色发展亮点。”建桥园区发展中心副主任郭寰说,比如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园区内绿色公交实现100%全覆盖;园区公共照明设施全部采用高效节能产品,绿色照明比例达100%;园区多个重点企业利用碳排放管理智慧平台进行后台碳排放数据分析,开展能源监测统计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等等。

▲采访团一行走进大渡口区建桥园区调研。(本报资料图片)

通过建桥园区牵头带动绿色发展,园区内一批绿色企业不断涌现——

比如,入驻企业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所属三峰环境集团,该企业垃圾焚烧炉总装基地常年全负荷生产,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发电核心设备畅销国内外多地。截至去年底,企业累计处理垃圾超1.24亿吨,等同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36万吨、新栽树木14.8亿棵,累计提供绿色电力445亿度。

另一家入驻企业,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迭代和工艺革新,生产的玻璃纤维材料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电子通信等领域,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该企业玻璃纤维产能突破120万吨,跻身全球行业前3位,其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核心技术能力居于全球行业领先。

如今的建桥园区,一座座“森林绿岛”拔地而起,目前整个园区布局光伏发电形成日发电量1.6万千瓦时,并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40多家入驻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向绿而行”蔚然成风。

巴南数智产业园:

协同入驻企业共建“数智高地”

盛夏8月的巴南数智产业园,暑气热浪裹挟着生产繁忙。

在这个取得一揽子国家级和市级“绿色称号”的园区里,多家入驻企业演绎着智能化绿色化交织的“生产进行曲”。

走进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无尘车间,总投资上百亿元的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上,一块块玻璃面板通过镀膜、显影、蚀刻等数十道工序,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为三星、惠普等全球知名品牌显示器产品提供配套。

“企业生产‘含绿量’‘含智量’十足。”惠科金渝政企事务部部长唐莉介绍,比如企业“高集成电子纸产品制造数字化车间”,在去年获得重庆市级“数字化车间”认定。该车间引入一系列高端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系统,对现有液晶面板生产线进行技术革新,加速生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采访团一行走进巴南数智产业园调研。(本报资料图片)

惠科金渝还在产品生产环节投入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等多个智能平台,实现业务系统与车间生产设备、智能生产线综合集成,形成生产设备智能物联、生产线动态智能调度。

另一家入驻企业,玛格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亦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亮点——车间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人挥舞“手臂”执行家具生产任务的同时,旁侧一台LED屏幕的数字不断跳动,设备运行状态、订单执行情况、生产耗时分析等数据通过屏幕实时显示,让生产状态一目了然。

玛格家居董事长、总经理唐斌称,通过对生产线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形成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营销、设计、生产、物流、服务”全流程数字化闭环,可对所有订单进行科学计算再排产,大幅减少生产原料浪费。

“‘智能’‘绿色’是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密码’。”巴南数智产业园公司董事长丁华表示,园区通过聚力发展新型显示、5G大数据等产业,协同入驻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共建“数智高地”,不仅在生产端实现提质增效,还在市场端取得更多订单。

长寿经开区:

施展多个循环经济“绿色魔术”

化工废气在氢能赛道“焕发新生”,废弃硫酸可循着绿色路径“涅槃重生”……

在长寿经开区,这个集聚了重庆钢铁、巴斯夫等一大批钢铁及化工龙头企业的产业基地,多个入驻企业施展的“绿色魔术”令人目不暇接。

“这套装置每天可生产高纯度氢气6400公斤,能满足26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用氢需求,等同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在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企业甲醇运行部副经理董礼介绍称。

▲采访团一行走进长寿经开区调研。(本报资料图片)

在川维化工使用甲烷生产醋酸的过程中,会同步产生大量氢气,然而其含有水分、甲烷、一氧化碳等杂质,达不到高纯度商用氢气标准。以前这样的混合物要么用于燃烧供暖,要么做成液氨,并没有完全“物尽其用”。

直到2023年,“成渝氢走廊”建设启动,川维化工投资建设国内首套以天然气副产氢为原料的氢气纯化装置,把“粗制氢气”提纯到燃料电池可用标准。这套设备在当年底投用后,不仅为成渝氢走廊铺好“氢气路”,还助力氢能源汽车进一步普及。

恺迪苏(重庆)有限公司是园区另一家施展“绿色魔术”企业。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在全球首创“天然气直接转化为食用蛋白”技术,不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发酵和固液分离都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分离后的液体部分还可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这一发展方式,已经在园区渐成规模。”长寿经开区负责人表示,以重庆钢铁、神龙腾达等企业为核心,园区形成从钢铁辅料到废钢回收、钢渣矿渣综合利用的全流程、循环化产业链;园区企业卡贝乐化工的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装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30万吨;园区企业乐峰化工建成投用2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万吨,利用副产氢气5.6亿立方米。

通过聚焦循环发展,目前长寿经开区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0多个,并聚焦绿色发展推动40多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去年,长寿经开区“源头管控+示范引领+循环利用+智慧管理”无废园区管理方式还跻身国家级“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原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稳步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近零碳排放园区带动重庆制造业向绿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