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右二)与李凌(右三)等好友在一起。(资料图片) ▲中英双语的《义勇军进行曲》。(资料图片) ▲《新华日报》报道《渝八文化团体昨举行第二次晚会》记载,晚会曲目中有《黄河大合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供图) ▲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国立音乐院纪念亭。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国立音乐院纪念亭碑。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组织成立业余合唱团,应邀到各学校教唱抗日歌曲,广泛开展抗战歌咏活动,并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延安文艺作品介绍给大后方,组织对《黄河大合唱》进行公演……当时在重庆,形式多样的抗战音乐演出活动如火如荼。 翻开泛黄的《新华日报》,数篇报道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1939年3月15日3版消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昨,晚7时假领事巷康公馆举行联欢晚会”。消息称,到会的有文艺界老舍、安娥、阳翰笙等50余人…… 1941年5月15日1版消息:“提琴名手马思聪,为响应战时公债运动,定十六十七两日午后八时,在抗建堂举行独奏会。” …… 泛黄的铅字里,记录着抗战时期重庆音乐创作与活动的空前繁荣,更折射出同仇敌忾的抗战决心。 作为抗战大后方,当时重庆的音乐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批音乐人以音符为刀枪,创作了大量抗战音乐作品,并培养出大量音乐人才,把中国现代史上水平最高的音乐带到了重庆的大街小巷。 同时,抗日救亡歌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唤醒民众的抗日爱国热忱和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在烽火岁月中发出了最强音。 以音符为刀枪 知名音乐家云集重庆 6月22日,渝中区李子坝轨道穿楼景点人山人海。沿着不远处一条蜿蜒车道上行,路边有一栋小楼,小楼曾有一个显赫的名字——嘉陵宾馆。 1940年5月的一个傍晚,在这里举行的一场晚会上,周恩来大步向前,紧紧握住一个人的手。这个人,便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马思聪。 “这是周恩来与马思聪的第一次相见。”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李晶称。 1939年10月,经过长途跋涉,马思聪一家三口抵达重庆。彼时,陕甘宁边区中国民歌研究会主席李凌刚离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来重庆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在与马思聪会面之前,周恩来给李凌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团结一批在重庆的知名音乐家,准备创办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新音乐》月刊。于是,李凌来到上清寺马思聪的住所拜访。同为广东人,谈的又是音乐话题,两人深感投缘,自此成为挚友。 为何周恩来对马思聪等知名音乐家如此重视?“在周恩来看来,许多音乐家都是主张抗日的,所以要做好音乐界的统战工作。”李晶说。 马思聪到重庆后不久,便成立了中华交响乐团,任乐队指挥兼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家,在重庆指挥演出几十场次,广受赞誉。其创作的作品《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等对战时重庆乐坛与世界反法西斯乐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是演奏还是创作,马思聪都达到了战时重庆音乐乃至中国音乐的最高水平。他在1942年的文章《创作的经验》中写道:“在交响乐里,我该写我们这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 “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音乐家共同的心声。”中国抗战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汤斯惟教授表示,抗战期间,一大批知名音乐家云集重庆,创作出大量作品。 面对前线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沦陷的残酷现实,贺绿汀以一首《嘉陵江上》反映自己的悲愤之情,许如辉用民乐曲《寒夜闻柝》倾诉贫苦人民的共情共鸣,黄锦培以民族管弦乐合奏《碧血英魂》来表现张自忠的忠肝烈胆……这些曲目铿锵有力,发出了坚决抗日、保家卫国的最强音。 1940年1月,李凌、赵沨等把音乐工作者联系起来,创办了《新音乐》月刊,专门发表新音乐作品及理论文章,团结广大音乐界人士。爱国音乐家们创作的抗战歌曲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十分丰富,为抗战音乐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贡献。 歌咏唤醒民众 有人烟处就有抗战音乐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1938年,抗战周年纪念日,重庆民众歌咏会、中华歌咏队与青年剧社等14个团体联合举行了火炬游行。他们高唱着《大刀进行曲》《祖国进行曲》等抗战歌曲,高呼救亡口号,雄壮的歌声与响亮的口号声汇聚成一股股巨大的声浪,拨动着沿街广大市民的心弦。 “当时重庆群众歌咏活动开展集中在1937年—1942年。”李晶介绍,这些歌咏活动规模空前,抗日救亡歌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几乎达到“有人烟处就有抗战音乐、人人都会唱抗战歌曲”的程度。 同时,一批又一批具有音乐抱负和才华的热血青年来到重庆,唱出内心的苦闷和抗争。1938年12月,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音协)在重庆成立。 “李凌、赵沨等人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业余合唱团,应邀到各学校教唱抗日歌曲,广泛开展抗战歌咏活动,并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延安文艺作品介绍给大后方,组织对《黄河大合唱》进行公演……当时在重庆,形式多样的抗战音乐演出活动如火如荼。”汤斯惟说。 1940年12月15日晚,《黄河大合唱》在重庆国泰大戏院成功上演。演出由明敏指挥,词作者光未然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赵沨演唱《黄河颂》。周恩来出席了公演并接见了全体演员,他鼓励大家“通过唱歌为抗战和广大群众服务,这是音乐家的光荣。” 1942年至1944年期间,“音乐月”活动举行,和重庆戏剧界的“雾季公演”相衔接,使战时重庆音乐宣传表演活动达到高潮。其中,1942年在江津白沙镇举办的“白沙万人大合唱”,声势之大、动员之广、人员之众,创下了重庆歌咏运动开展以来的纪录,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边教学边创作 为重庆培养大量音乐人才 离开李子坝往西,可达沙坪坝区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纪念亭矗立在葱郁草木环抱之中,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青木关是当时的“音乐之乡”。1940年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在此成立,这是当时中国大后方的最高音乐学府。“至今青木关还有一座国立音乐院纪念亭,以此纪念国立音乐院在抗战时期所作出的贡献。”汤斯惟说,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重庆,大批音乐人投身教育事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陈田鹤便是其中一员。 1939年2月,陈田鹤随友人辗转抵达重庆。是年5月,日机疯狂轰炸重庆。看到苦难的平民,陈田鹤满怀悲愤,仅用10天时间就创作出钢琴曲《血债》。这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第一首以抗战为题材的钢琴曲。 陈田鹤的女儿陈晖出生于青木关。几十年来,她曾在不同场合、无数次聆听《血债》,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眼含热泪。“每一曲完毕,观众总报以热烈的掌声。父亲如果能看到这些,该多高兴啊!” 陈晖介绍,父亲在重庆工作的8年,创作了40多部音乐作品,还担任《乐风》杂志编辑、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组主任和教务主任,翻译了《复对位与卡农》(译著1940)。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部复调理论的译著。 “鲜为人知的是,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牧羊姑娘》等歌曲均出自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师生之手。”陈晖说,早在1945年,国立音乐院的学生们就成立了山歌社,搜集、整理、编配民歌,又在翌年举办民歌演唱会。陈田鹤请当时从西宁来青木关学习声乐的丑辉瑛演唱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由他记谱,并用钢琴伴奏改编后推广。 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音乐摇篮,国立音乐院、育才学校等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其中不乏新中国音乐奠基人物。在陈田鹤的学生中,就有黎英海、苏夏、黄容赞、盛礼洪等,后来他们都成为各个音乐学院的教学骨干。其中,盛礼洪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作者之一。而陈田鹤学生们的门下弟子更是不计其数,包括施光南、周龙、唐建平等。 推广交流传播 抗战音乐从重庆走向世界 1940年的一个夜晚,美国纽约一场盛大的露天音乐会进入尾声,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走上舞台宣布:“今晚我要唱一首中国歌曲,献给战斗中的中国人民,这首歌叫《起来》。”随后,罗伯逊用中文唱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彼时,中国的抗战正处于艰难阶段。几个月后,一套名为《起来》的黑胶唱片在纽约录制完成,收录了包括罗伯逊翻唱的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多首中国歌曲,作为这名美国歌唱家和在美华人对全民族抗战的支持与声援。 “罗伯逊翻唱的故事只是中国抗战歌曲对外传播的一个缩影。除了中外人士在一些公开场合演唱中国歌曲、介绍中国音乐或演奏中国音乐作品以外,中国抗战歌曲的对外译介更具意义。”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吴婧瑀表示。 1939年,由国立音乐院教授编辑的英文五线谱版《中国抗战歌曲集》在重庆出版。歌曲集选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12首歌曲,极大推动了中国抗战歌曲在国外的传播。 “这是中国人在本土第一次主动地、有目的地用英文向国外传播中国音乐,表明我们不仅注重引进西方音乐文化,也开始把自己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吴婧瑀称。 战时的重庆,音乐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当时重庆的很多音乐演出都会同步向国外进行广播,且广播的主体十分广泛,有音乐团体、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歌唱家等。 “中国音乐也因自身的深厚底蕴与蕴含的精神力量展示出独特魅力,吸引了广泛关注。一些外国友人热爱和传播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故事、诗词等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在创作中。”重庆史研究会副会长艾智科说。例如,苏联歌曲家克利曼蒂克基马利夫将15首中国抗战歌曲编译成乐谱;美国作曲家古尔德等将《军民合作》改编成交响乐。 “抗战时期,中外音乐文化在重庆开启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使中国音乐从重庆走向世界,外国音乐由重庆进入全国。”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刘光宇认为,这些音乐交流不仅见证了重庆的坚韧不屈,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 如今,行走在重庆大街小巷,一首首扎根巴渝大地的抗战歌曲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文化符号和城市记忆,激励着每一位重庆人在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原标题:人民的抗战|烽火之歌 奏响抗日救亡最强音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