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也是“枪杆子”。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一大批文化名家从全国各地辗转来到重庆,他们以笔为矛、以墨为血,书写救亡图存的抗日篇章。 文学是淬炼于烽火之中的另一种武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回望,当年那一支支“笔杆子”所凝聚起的,正是抗战文学深沉厚重的精神底色——赤诚的家国情怀。历史虽已远去,但这些作品依然给予我们奋进的力量与前行的启迪。 ▲沙坪坝区歌乐山,来自歌乐山小学的孩子们在冰心寓所——潜庐前了解冰心的生平。记者 崔力 通讯员 赵国淦 摄/视觉重庆 抗战岁月里,笔尖怎样写就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众熟悉的“鲁郭茅、巴老曹”中,除鲁迅外,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人全部云集重庆。再把名单拉长一点,冰心、梁实秋、萧红、叶圣陶、张恨水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也都在重庆留下了他们个人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笔。 在一间“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巴金开始创作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寒夜》。这部带有强烈批判意识的长篇小说,深刻展现了战乱中普通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巴金对现实人生的深切思考。 在北碚,老舍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一、二部的写作。这部荡气回肠的“平民史诗”,以抗战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展现各色人物在民族危亡中的挣扎与抉择,被誉为抗战文学的丰碑。 在南温泉桃子沟,张恨水写下了直接描写抗战的《大江东去》《虎贲万岁》,以及揭露大后方黑暗腐败的《八十一梦》等共计800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他将家国情怀融入通俗文学的形式之中,使作品既贴近大众,又兼具思想性。 …………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们写寒夜里的战栗,写小人物的悲欢。但背后,无一例外地将家国情怀、人民苦难、抗争意志熔铸于笔端。 我们今天仍在追寻文学的意义,他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命运洪流,让个人笔触与国家脉搏同频共振,“文章合为时而著”,才会赋予文字穿越时空、震撼人心的不朽生命力。 ▲北碚区四世同堂纪念馆,老舍在这里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四世同堂》一、二部。秦廷富 摄/视觉重庆 文化建设浪潮中,文艺如何铸魂立根? 前辈们紧贴民族的脉搏,在至暗时刻书写光明。反观当下,部分文学创作却陷入“精神缺钙”的困境,笔尖离脚下的大地远了,离沸腾的生活远了,离人民的心跳远了。 比如,对宏大题材的“快餐式”消费。有些文学作品盲目追求“大主题”,却常常陷入“概念先行”的误区,用口号代替思考,用概念掩盖真实。作品看似波澜壮阔,实则止于表面的宏大叙事,难以触及百姓心灵。 又如,困在“小我”的围城之中。某些文学作品过度聚焦“小我”的创作,沉溺于个人情感的自怨自艾。用精致的利己主义冲淡人文关怀,不仅会使作品本身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也削弱了文学应有的社会担当。 此外,还有些作品或是被市场逻辑过度牵引,或是被“圈子”趣味所局限,这些都削弱了文学本应具备的启迪心智、激荡灵魂的力量。缺乏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真诚回应,文学又谈何铸就强健的民族魂魄? 从抗战烽火中的“以笔为刃”,到如今文化建设的“凝心铸魂”,文艺的使命始终是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这启示我们,今天的文字工作者,要自觉锻造“顶天立地”的创作品格——“顶天”,即以深邃思想把握时代脉搏,让宏大叙事有血有肉;“立地”,即扎根生活深处,让个体书写有根有魂。 在时代坐标中定位个体灵魂,在宏大史诗中书写具体生命,新时代文艺才能无愧于历史,不负于人民。 ▲渝中区抗建堂,抗战期间,郭沫若《屈原》《虎符》、曹禺《北京人》《雷雨》等经典话剧在此上演。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民族复兴新征程,文艺怎样创新破局? 从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一脉相承的是“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今天的创作者不需要再在防空洞里写作,但依然要回答:当算法推荐取代了油墨印刷,当短视频冲击着长文本阅读,我们该如何让“与时代肝胆相照”的精神永续? 抗战文学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破局之道,贵在“俯身向下”。抗战文学持久的生命力,源于对时代潮流与人民情感的深切体察。新时代文艺创新,也应重拾“向下扎根”的传统——让脚步丈量火热的生活,让心灵感应基层的脉动。只有真正读懂“人”的悲欢、时代向前的方向,作品才能拥有滚烫体温与强健筋骨,在流量喧嚣中沉淀下直抵人心的力量。 破局之力,源自“我手写我心”。抗战文学的不朽,来自其记录真实的勇气,更不乏直抵人心的赤诚。新时代文艺要破局,也必须摒弃浮华与回避,敢于触碰时代进程中的复杂命题、揭示心灵深处的真实困惑。创作者应怀抱真诚,以艺术的锐度剖析现实,以思想的深度照亮迷思,为公众提供有厚度、有痛感、有启迪的精神参照——这才是文艺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破局之要,落于“青春对话”。抗战文学的精神火炬,需要传递给新一代。这要求创作者深入青年群体,理解其话语体系、情感结构与价值追求,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春视角下的个体奋斗、家国情怀,用Z世代的语言讲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故事,让“与时代同频”成为流淌在年轻血脉中的文化自觉。 重庆是抗战文学的富矿,用好这些资源,做好文艺创新,创作者的心贴着人民的心跳,作品自然能穿越喧嚣,照亮民族复兴路上每个普通人的梦想。 原标题:与时代肝胆相照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