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南川金佛山,山林叠翠,溪水流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一场跨越国界探索生态与发展共生密码的对话,在这座以“绿”为底的土地上展开。 8月16日,走进“绿水青山”,拥抱“金山银山”——中外青少年共护绿水青山南川行公益活动举行。重庆交通大学的7名留学生和赛力斯车友会的数十组家庭一起,在金佛山银杏村探寻千年古树,伴着蝉鸣听村民讲护林故事,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用青春视角感知中国、读懂中国。 金佛山是重庆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其中,既有“植物中的大熊猫”银杉、千年野生银杏,还有新物种“合溪石蝴蝶”、金佛山淫羊藿及大面积金佛山兰。 “快看,这三株银杏树的树龄已经超过了2500年。在我们村里,千年的野生银杏树有4000多株。”来到德隆镇银杏村,村支书拉着中外青少年坐到银杏树下,指着不远处的银杏林聊起了村民们的护林故事,“有的村民家里,从爷爷到爸爸再到儿子,一家三代都是护林员;有的村民家,兄弟三人都加入护林员队伍。” 护林员去巡山,背包里要有哪些装备?他们需要做些什么工作?中外青少年跟随护林员一起走进银杏林,给缺水的幼苗浇水,看看银杏树有无损伤,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向游客宣传护林防火,通过“沉浸式”体验为心中疑问寻找答案。 “当我们保护一座山,守护的不只是树木和鸟兽,更是人类的未来。”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美花说,自己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感受到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努力。保护环境不能仅限于空谈,每一份努力都有珍贵的价值,有大家的共同付出、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绿水青山。 随后,青少年们又来到游客集中的露营区,拿起夹子、垃圾袋,沿着溪流清理散落的纸屑、塑料瓶等。午后阳光下,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弯腰捡拾草丛里的垃圾,有的将分类好的废弃物投入对应垃圾桶……这场简单的劳动,让“生态保护人人有责”从口号变成了切身体会,也让他们更懂“生态美”背后是无数人的日常付出。 “能为金佛山的生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觉特别有意义,希望这里的每一棵树苗、每一只小动物都能健康成长,让金佛山的生态越来越好。”来自赛力斯车友会的学生田田告诉记者。 走进银杏村集市,青少年们感受到了村民生活在守护中发生的变化。有村民说,以前自家种的大米、茶叶、中药材卖不出去,现在有了绿色有机认证,能接到国外订单。有村民拿出旧照片说,几十年前住的泥坯房、杂草坡,如今变成了白墙黛瓦的“小洋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来中国后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以前不太明白。但听村民们说‘生态好了,客人来了,钱袋子鼓了’,我突然领悟了这句话的意义。”孟加拉国留学生哈林说,南川经验让她看到,保护生态不是牺牲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环保是更高级的致富。 “在这里,银杏树、茶树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成了景观资源;露营区成了网红打卡地,连亲子活动也融入了自然教育。”赛力斯车友会的车主苏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两山论’实践让静态的绿水青山,动态地转化为游客真正愿意‘用脚投票’的金山银山。” “只要找准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点,就能让保护与开发形成相互赋能、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南川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态优势也能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引领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境界。 在金佛山的葱郁林海间,这样的绿色传奇,仍在继续书写。据介绍,南川还在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等生态创建,为城市和乡村注入更多的绿色能量。同时,推进打造百家品质民宿、百家精致露营地、百家美食体验店、百条精品线路等“七百行动”,让绿水青山不仅是“观赏品”,更成为可触摸、可消费、可带走的“生态复合体”。(作者/阙影、李妮,摄影/张锦辉、马多) 编辑:戴林 审核:罗再芳 总值班:丁香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