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时空自由旅行文/谭岷江时维盛夏,天气炎热。家里空调坏了,请了两个师傅来维修。看到我屋内有书堆积,他们不禁惊叹,问我:“你买这么多书,是有什么用处吗?”我笑了笑,说:“肯定是有用处的。读书,有个最大最简单的好处,就是可以坐在屋里,实现自由行走与穿越,比如在空间上,我看地图册便能到达上海、北京,以及美国的纽约、意大利的罗马,在时间上,我看历史书便能到达汉唐或宋朝。” 在时空中实现自由穿越,这是我总结的读书的最大好处。这个观点我曾讲给一些陌生的朋友听。两年前,我受邀在一个街道办作了一个讲座,标题有些字冗长,叫《人生长路,我们终将与阅读不可分离、亦远亦近》。这是个关于读书有何好处的讲座,我普通话说得差,内容也有些啰唆,但反响效果还不错。 我始终认为,人是被时空限制的高等动物,时间和空间总能将我们紧紧困住在某时的某地,或某地的某时;比如此时此刻,我就只能坐在家里的电脑桌前,不停地敲打这些文字,不可能出现在小城的其他地方散步、喝茶、看电影,更不可能出现在唐朝天宝年间的长安,为现在的专家学者实地考证一下杨贵妃的荔枝究竟是来自四川还是岭南。但是,通过阅读一本书,我能像孙悟空驾筋斗云一般,在浩长万年和浩瀚万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越。比如,读社会学类的《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我就能到达100多年前的徽州(现今黄山市),去参观当年的山川村庄,去体验当年的衣食住行和农耕产业,去了解太平天国和清军在这里的拉锯战,同时也很陶醉地想象生活在同一个时间段的曾祖父:“当年石柱直隶厅的沿江丘陵山区,和东边三千里外的徽州府是否大同小异?”读游记类的《徐霞客游记》,便会跟着徐霞客的路线,去游浙江、安徽、广东、贵州、云南等地的那些美好河山,能想起2008年10月我曾经在浙江宁海,想起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这里开启了旅行的第一站,又会想起2023年热播的电视剧《繁城之下》,故事背景就是明末清初徐氏家族被恶仆灭门的故事,还会想起现在的《徐霞客游记》,是经历“灭门”后徐霞客幸存的后代李寄整理和增补。读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又让我想起山东齐鲁大地的那些历史和地理,让我情不自禁再次拿起历史类的书籍《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春秋战国》和《说孔子》来读一读。 对了,空调小师傅翻的那堆书中,有我最近总在翻阅的各省地图分册,闲来看地图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旅游出行。从2017年夏天回归校园,不知不觉已过了八年,最大的好处便是拥有暑假,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外出旅行,每当我五音不全地哼唱“我想去桂林”这首老歌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开心一笑:“现在,既有时间又有穷游的小钱,且交通便利,高铁通天下,真的好!” 看了《一句顶一万句》,作为比较资深的历史地理迷,我就一直想往中原大地去走走,但是一直未能如愿——好在去年2月去河南开封和官渡之战古战场所在的中牟县出过几天差,7月中旬去北戴河培训学习,中途在石家庄正定机场转机,下旬返回时又特地利用周末到洛阳去逛了两天,也算去了中原一趟。但,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典故的中原大地,还有许多地方未曾去过。 今年我打算到“山河四省”的中原大地去认真走一走;为了节省资金和时间,我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和安徽地图分册拿了出来,放在触手可及的床边,在闲暇时便翻一翻,研究一下如何科学安排行程和时间;如果去不成,就权且当作一次在书中在线上的旅游——大约是25年前,我在成都一家报纸发过一篇散文《在书中游山玩水》,说的就是这种快乐。 末了,我突然觉得,读书就是线上的旅行,旅行也是线下的读书——读书与旅行是密不可分的,难怪古人总是喜欢告诫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关于旅行也是“知行合一”式读书的观点阐述,那应该且必须是另写一篇文章了。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