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26日,重庆晚报全媒体推出《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凭借8篇图文与视频结合的深度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传播热潮。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将毕生心血凝结在博物馆,他精心收藏的百万件抗战文物,无声地述说着历史。在《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中,樊建川通过珍贵馆藏文物,将一段段抗战历史娓娓道来。 8月15日,首期《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矣” 名画〈胜利之夜〉出自重庆》,讲述八十年前的这一天,《大公报》头版刊登“日本投降矣”,并介绍名画《胜利之夜》的创作故事。 8月18日,推出《侵华日军的钢盔 变成施肥的粪瓢 这是农户的生存智慧,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讽刺》,展示锈迹斑斑的侵华日军钢盔,被改造成浇灌中国土地的农具。 8月19日,推出《抗日战场上的这个手势 成为美军飞行员救命密码》,用一份标注“秘密”的《美军飞行员华北地区避难须知》、一张延安总部特制的地图、一本战地日记,揭示中共军队的优良品质与反法西斯盟友并肩作战的历史。 8月20日,推出《“重庆大轰炸”中的“掘埋大队”》,用一本《陪都空袭救护委员会所属机关遣散员役清册》,揭开“陪都空袭救护委员会”成员在“重庆大轰炸”期间,参加大量空袭救济、救护服务工作的历史。 8月21日,推出《隐匿的兵工厂 抗战期间边挖洞边生产 共制造13.8万支步枪》,讲述抗战时期位于重庆鹅公岩的兵工署第一工厂,面对日军的轰炸,工人们边生产边凿洞,凿出116个防空洞,源源不断地为前线将士提供武器。 8月22日,推出《支票中的国家一级文物》,用一张张捐款支票,展示海外华侨血浓于水的民族大义。 8月25日,推出《一份1939年的抗大军事作业背后 青年韩子重的追光人生》,用一份泛黄的军事作战图——落款为“第五教授学员班韩子重”的军事作业,见证了青年韩子重(重庆长寿人)从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热血誓言,到27岁在渣滓洞英勇就义的人生轨迹。 8月26日,推出《一枚手印的传奇》,用一枚手印,讲述重庆荣昌老兵黄士伟曾率兵埋雷,让侵华日军中将酒井直次在战场上毙命的事迹。 《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推出后,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传播热潮。经统计,相关报道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等平台的浏览量超200万。网友们纷纷留言,有人表示“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太让人震撼”,还有人感慨“这些珍贵的历史物证,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近期,不少学生到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参观。 一些读者在看过报道后,专程前往建川博物馆参观,近距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8月29日,一位网友在樊建川转发的《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微博下留言:“我从安徽辗转到建川博物馆参观。”上周末,家住渝中区大坪的市民何先生在看到新闻报道后,特意去了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参观。他说:“看了现场展出的众多文物和资料,感受更加真切和震撼。这些历史,我们必须铭记。” ▲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参观人群明显增多 据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数据统计,8月15日至8月31日,该馆参观人数约13.4万人次,较7月同期(约11.2万人次)增长19.64%。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